发布日期:2016-10-24 消息来源:海安县科技局
海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起步于1992年,1996年,开发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海安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200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验收,与海安工业园整合为“江苏海安经济开发区”。2012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海安经济开发区昂首挺胸、阔步进军开发区“国家队”行列,自豪地成为全国14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族中的一员。从此,海安拥有了与广州、苏州等大中城市同级别的高水平发展平台,“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的超越发展的华彩篇章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一、创新发展增强内功 海安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倡导科技创新、升级海安制造”为目标,抓研发平台覆盖,抓创新载体建设,着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先后培育了十大特色板块,三大产业集群,高起点规划了五个特色产业园区。 海安经济开发区注重抓研发平台覆盖,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已建有2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以上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2010年建成的鑫缘工程技术中心成为苏中苏北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市级以上质量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13家,区内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这批高质量的研发中心构成了开发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极大地提升了相关行业和产品的研发水平。一大批富有成效的研发成果得到了及时转化,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充分彰显出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巨大的驱动效应。海安新认定48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成为全县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1个,“国字号”品牌总数苏中领先。 海安经济开发区十分重视创新载体的建设,先后创建了国家级海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省级海安软件科技园是“江苏省首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全国第二家落户县级城市的清华启迪软件科技园。区内建有国家级孵化器、加速器。规划中的加速器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已启动了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一期工程,年底计划完成一期3万平方米建设任务。1.6万平方米孵化器标准厂房1、2号楼均已封顶结束。开发区还投巨资启动了4.7万平方米科研大厦项目建设。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为海安软件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了平台。一批国内知名的软件应用及开发、网络管理、游戏设计、BPO、动漫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企业先后加盟软件科技园,呈现了较强的放射性效应,有力地推进了海安企业软件应用本土化。目前,孵化器、加速器已相继吸引32家新兴产业入驻,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今年开发区还促成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在区建立了有专家常驻的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基本覆盖区全行业的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的研究院雏形。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实现了科研设备、人才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共享,为开发区接轨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提供了坚强的基础。 二、招才引智造血强体 开发区始终坚持招才引智就是“造血强体”,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加快人才载体和平台建设,将招才引智的工作步骤前移,与招商引资、项目筹建同步,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将招才引智触角广泛延伸到建筑、三产、农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实行全方位的招才引智。切实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科技创新驱动战”,促进开发区提档升级。 通过招才引智,开发区的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企业得以高速发展、利润得到快速增长、产品得以创新升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联发集团2009年以来,已招收大专生550名,本科生247名,硕士研究生以上27名。目前,大专以上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2.81%,为集团连续15年蝉联色织行业协会前3强打下坚实基础。海迅集团与李薇薇博士展开了纳米科技材料研究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显著成效,预计2012年产值达2000万元。该项目已经成为海迅集团的一个战略储备项目,将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晨朗集团引进了林卫清、孙长山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施的新项目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获发明专利授权2件。目前,新产品已累计实现销售9800万元,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在开发区,像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举不胜举。 目前,海安经济开发区内建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各3家,实现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今年先后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5名,高层次管理人才14名,招进高校毕业生1305名,蓝领技能人才2221名,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4个。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训提升,加快培训合作机制建立,与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培训合作关系,提升“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档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精英团队。人尽其才正当时。在开发区,一大批优秀适用人才、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在这片创业沃土上迅速聚集,为开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海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起步于1992年,1996年,开发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海安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200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验收,与海安工业园整合为“江苏海安经济开发区”。2012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海安经济开发区昂首挺胸、阔步进军开发区“国家队”行列,自豪地成为全国14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族中的一员。从此,海安拥有了与广州、苏州等大中城市同级别的高水平发展平台,“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的超越发展的华彩篇章由此翻开崭新一页。 一、创新发展增强内功 海安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倡导科技创新、升级海安制造”为目标,抓研发平台覆盖,抓创新载体建设,着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先后培育了十大特色板块,三大产业集群,高起点规划了五个特色产业园区。 海安经济开发区注重抓研发平台覆盖,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已建有2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以上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2010年建成的鑫缘工程技术中心成为苏中苏北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市级以上质量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13家,区内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这批高质量的研发中心构成了开发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极大地提升了相关行业和产品的研发水平。一大批富有成效的研发成果得到了及时转化,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充分彰显出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巨大的驱动效应。海安新认定48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成为全县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1个,“国字号”品牌总数苏中领先。 海安经济开发区十分重视创新载体的建设,先后创建了国家级海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省级海安软件科技园是“江苏省首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全国第二家落户县级城市的清华启迪软件科技园。区内建有国家级孵化器、加速器。规划中的加速器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已启动了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一期工程,年底计划完成一期3万平方米建设任务。1.6万平方米孵化器标准厂房1、2号楼均已封顶结束。开发区还投巨资启动了4.7万平方米科研大厦项目建设。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为海安软件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了平台。一批国内知名的软件应用及开发、网络管理、游戏设计、BPO、动漫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企业先后加盟软件科技园,呈现了较强的放射性效应,有力地推进了海安企业软件应用本土化。目前,孵化器、加速器已相继吸引32家新兴产业入驻,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今年开发区还促成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在区建立了有专家常驻的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基本覆盖区全行业的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的研究院雏形。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实现了科研设备、人才资源集聚和科技成果共享,为开发区接轨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提供了坚强的基础。 二、招才引智造血强体 开发区始终坚持招才引智就是“造血强体”,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加快人才载体和平台建设,将招才引智的工作步骤前移,与招商引资、项目筹建同步,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将招才引智触角广泛延伸到建筑、三产、农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实行全方位的招才引智。切实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科技创新驱动战”,促进开发区提档升级。 通过招才引智,开发区的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企业得以高速发展、利润得到快速增长、产品得以创新升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联发集团2009年以来,已招收大专生550名,本科生247名,硕士研究生以上27名。目前,大专以上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2.81%,为集团连续15年蝉联色织行业协会前3强打下坚实基础。海迅集团与李薇薇博士展开了纳米科技材料研究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显著成效,预计2012年产值达2000万元。该项目已经成为海迅集团的一个战略储备项目,将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晨朗集团引进了林卫清、孙长山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施的新项目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获发明专利授权2件。目前,新产品已累计实现销售9800万元,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在开发区,像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举不胜举。 目前,海安经济开发区内建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各3家,实现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今年先后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5名,高层次管理人才14名,招进高校毕业生1305名,蓝领技能人才2221名,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4个。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训提升,加快培训合作机制建立,与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培训合作关系,提升“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档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精英团队。人尽其才正当时。在开发区,一大批优秀适用人才、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在这片创业沃土上迅速聚集,为开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