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扬州市科技局
短短十年,扬城开发园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扬州对外开放和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它仅占用了有限土地,却创造了2/3的生产总值。 “一区多园”! 扬州走向“长江时代” 10年前的一次扬州市委、市政府会议,放在了昆山召开。这场全市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动员大会,至今园区建设者留有深刻印象。 2002年8月,赴苏南昆山考察虽只有短短两天,但苏南人的大手笔开发园区规划建设,震撼着扬州考察团每个成员的心灵。 扬州要发展就必须工业立市,怎么立?立在哪里?动员大会后,大家思路很明确,就是立在园区,立在江边。 曾任市商务局开发区处处长的梁顺龙回忆,这场动员大会提出把园区建设及沿江开发作为培植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扬州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吹响了扬州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号角。” 【综述】 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区多园”发展战略,拉开了全市开发园区快速发展的大幕。 “当时只有扬州、江都、仪征、高邮、宝应等5个省级开发区。随后,又建成了化工园、邗江、维扬、广陵产业园和杭集日化科技产业园,共10个开发园区。”梁顺龙介绍。 2006年5月,省政府先后批准了化工园区、邗江、维扬3个省级开发区; 200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扬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2年7月,省政府发文批准广陵产业园正式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如今,我市已形成以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龙头、1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1个市级重点产业园为主体,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省信息服务业基地、物流服务业集聚区为支点,37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开发开放格局。 发展强引擎! 大项目全面提速增效 日前,省商务厅下发通报,江都经济开发区在全省99家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三位。在全省124家开发区综合排名中,江都经济开发区比上年度再次前进2位,位列第22位,综合得分超过省内6家国家级开发区。 “8年前江都经济开发区的排名只有40多位。”江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广林说。“那时,江都开发区呼应沿江大开发,刚从闹市区移师沿江地区。” 地理位置的大迁移,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开发区近一两年将重点锁定在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特重大项目上。吴广林深有感触地表示,像百亿投资体量的超大项目,园区一下就有了俩:累计投资近百亿的中海造船,规划总投资10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项目。 【综述】 10年开发区建设,催生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尤其是一批中字头、国字号,乃至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综合竞争力。 2002年,全市开发园区共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占全市的24.9%;这一年,外商实际投资2.56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历年最高。 而至“十一五”期末,2010年,全市开发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80亿元,占全市的72%;实际利用外资到账20.7亿美元,占全市的80.5%,比2002年增长了7倍。 开发园区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有效推动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创新转型! 可持续发展“排头兵” 走进仪征汽车工业园内,处处是项目施工火热场景。轮毂、内外饰件、坐椅、杠杆、底盘、磨具、冲压件……这些零部件刚一下线,就被运往不远处的大众汽车总装车间,装上新款POLO车。 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建成投产,催生了仪征汽车产业另一个“百亿项目”——7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总投资超126亿元。汽车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进自豪地说,未来两三年,仪征汽车工业园汽车配套企业数量有望突破100家,成为全省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有强大的产业作支撑,仪征汽车工业园创新发展的底气更足。 今年5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联合产业化基地”签约挂牌,仪征由此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综述】 经过10年的发展,扬州开发园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一批产业集群。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壮大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一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升级后的开发园区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在加快我市科技创新、转型发展道路上,充分发挥了创新、集聚、孵化、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一批“国字号”品牌,加快了我市园区创新转型升级的步伐,夯实了我市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上一篇:宁波科研创新打造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