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海门,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南通市科技局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然而,海门市的经济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追溯其成功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型经济支撑海门稳增长。6月份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海门调研,对海门市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海门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把创新作为海门发展的“第五增长极”来打造,利用经济下行的倒逼机制,引进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发展创新产业,全力推进海门在创新中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今年6月底,海门市成为南通地区首家“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今年有望成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集聚人才,支撑转型

  人才是创新之本,海门市委、市政府从“引进一个创新人才,带来一个产业”的发展理念,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速创新型人才的集聚。近年来,尤其是去年党代会以来,海门市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发展机制,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紧缺急需为导向,先后组织实施了“企业人才对接”、“名校揽才”、“产学研对接”、“企业聚才”等重点人才工程,继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东洲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组织实施“企业聚才”工程的意见》和《海门市产业人才发展523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创业组资金、创新给资助、团队重支持、生活全服务的人才引进支持体系。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7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737人;各类高层次人才突破9000人,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13人、省级以上突贡专家7人、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7人、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对象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2人,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43人。去年以来,海门市抓住科技镇长团、海门首届科技节的契机,加大了校地、校企基地建设,升温产学研,目前全国40多家著名高校与海门市竭诚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人才的开发和集聚,大大提升了海门持续发展的实力,为海门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二次率先”,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优化平台,承载转型

  海门科技创业园核心建筑科技大厦已露出地面,上月,海门市科技局与华艺置业海门有限公司联合举办高端品鉴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南通回力橡胶签订入驻协议。据了解,科技创业园是海门市重点创新平台之一,是省级科技服务中心。

  总投资9.9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开工建设后,将容纳50多个创新团队,最近厦门大学研究院、上海医工院海门分院、信翼新材料研究中心已经签订了入驻意向。去年以来,海门市提出了力争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不少于10个的新目标,全力搭建滨江科教城、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载体平台。海门市按照四大园区和海门镇的“4+1”模式,全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两年来,海门市新增神舟科技创业园和中南科技创业园2家科技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积6.8万平方米,全市科技孵化器面积达27.3万平方米。开发区的复旦复华科创园开工建设,滨海新区中海通科技创业园、临江新区药明康德外包产业园等一批科创基地项目顺利推进。到目前为止,都市科技创业园已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开发区获批省级研发外包产业园。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为高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全市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已有100多家,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软件开发、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板块。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将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在企业是海门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措施。到目前为止,海门市建立了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6家企业与两院院士合作建立6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建站数列南通第一,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65%。企业研发机构已形成了2000多名高工、研究生组成的技术人员队伍,同时吸引了300多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为企业服务。

  三、高新产业,体现转型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海门市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季度竞赛活动,采取了月排名、季度点评奖励方法,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的实施,有效激发乡镇园区和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去年以来,海门市通过优化招商、技改投入等有效途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目前,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200多家。“十一五”以来,全市136个项目获批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近400个,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仪器仪表、电器设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

  据统计,1至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超过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的3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8.7亿元,同比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7.2%,总量继续保持南通第一。

165 次浏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