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南通市科技局
如皋经济开发区以转型升级为主抓手,坚持“三化”互动并进,发扬“白天拼命干、晚上自觉干、周末主动干”的工作精神,大力弘扬“快干事,干成事,不推诿”的工作作风,以“万顷良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搬迁整理,全力破解土地、资金制约瓶颈。创新成立了两个产业导入基金,为区内科技型、成长型、规模型新兴产业提供发展资金保障;建立了一二三级岗位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须做事,时时抓得住,最终做成事”的工作格局,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科学规划驱动转型升级。该区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发展的理念,高起点加快推进战略发展规划、总体发展规划、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北新城规划通过国际招标确定由美国威尔考特公司设计,七大产业园区中除新传感网产业园区外,六大专业园区共15.9平方公里的空间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毕,并通过了评审。同时,该区人才公寓、职工公寓、产业发展导入基金、创投风投公司引进、中小企业统贷平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各种功能性平台的规划也已完成,为园区发展品位的全面提升夯实了基础。 二、激活体制驱动转型升级。在内部运行上,该区按照“公司化架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党组织保障”的要求,建立了“一组两办五大公司”,有效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在项目服务上,响亮提出“因您而变”的口号,积极推行园区负责制、项目经理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主动、高效服务,接受项目业主单位和各方代表的测评与考核。在考核督查上,按照扁平化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月有序时和形象进度的过程控制考核,季有考核公示,年终按实绩和测评相结合定等级”的综合考核模式,每季模拟货币化结算,年终结总,有效激活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内在活力和潜力。 三、构筑载体驱动转型升级。该区全区“八横六纵”道路框架已经拉开,“九通一平”目标已经实现,基础功能配套及要素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总投资4000万的恒发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竣工投入运行;惠民路泵站工程、杨宗泵站工程、老通扬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总投资超1.8亿元的龙池路工程、金轮路西延工程、柴湾园区中心路工程、杨宗小区电网工程、花市路自来水管网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开发区公交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2亿元和2.5亿元的开发区实验学校和职工公寓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着力打造人力资源第三个“8小时”服务平台的商业综合体山姆广场(RBD)项目近期开工建设……项目大载体的建设为该区的加快发展积蓄了能量。 四、万顷良田驱动转型升级。该区在建立健全搬迁补偿、城镇安置、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搬迁安置机制的基础上,经过三个阶段的搬迁整理,万顷良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全区增加耕地4703亩,形成14658亩连片高标准农田,经过报批,已形成1629亩的城市建设用地、2038亩的工业用地指标和10610亩的高效农田储备。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地破解了土地指标和资金两大制约发展的瓶颈,形成了项目建设→金融支持→支撑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开放的保障水平。 五、提高招商定位驱动转型升级。该区不断提高招商定位,注重招大招强、引才引智,把最能干、最有活力、最具发展潜能的年轻干部推到招商一线,打破招商人员的身份、职务、既定待遇界限,实行工资、福利、费用与实绩挂钩政策,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形成招商倒逼机制,最大限度激发招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2010年,如皋经济开发区引进总投资超亿元项目46个,其中超亿美元(10亿人民币)项目7个,近期又有两个超亿美元项目有望签约。 六、坚持以实施科技兴才来提升转型升级。该区把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重中之重的工作。利用原宝林工业园区改造成科技孵化平台、中小企业创业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中心,为企业裂变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对接,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继续包装光伏光电等高端产业园区品牌,为新进企业提供“科技先行”服务。
上一篇:海安:“四强化”推进孵化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