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东莞八载国际大合作 引导千家企业走世界局

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科技日报

世界眼光、全球资源、国际合作、跨越发展。这已经成为广东省东莞市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记者在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即将开幕之际,走访了这座拥有1个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园、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国家和省立项,1000多家科技企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科技合作关系的城市。

国外再打“喷嚏” 东莞不会“感冒”

东莞市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为主体的工业布局,这给该市之后的发展带来的是喜忧参半——喜,是因为较早地承接了港澳台等地的产业转移,积极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全国较早致富的地区;忧,是因为缺乏自主的创新体系,本土工业发展缺乏后劲,虽然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国外市场的一个“喷嚏”,就会造成东莞的一场“感冒”。

面对事关东莞如何发展的大计,东莞利用外向型经济的优势,2004年正式推出“国际科技合作周”,以此作为东莞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集聚科技资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活动举办期间,东莞积极邀请国内外科研机构到东莞与企业交流,组织科技成果展、合作项目洽谈签约会、科技创新论坛、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累计展示科技创新项目5000多项,签订合作协议400项。国际科技合作周成为东莞推进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今年还升格为中国(东莞)科技合作周,活动的规格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06年东莞市启动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东莞市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办法》等政策,明确提出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以科技合作为重要途径,走具有东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去年以来,又进一步修订了科技东莞工程的系列政策,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从2006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5年共5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对获国家、省立项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市财政分别给予1∶1和1∶0.5的资金配套,年均安排科技合作资金2000万元左右。“十二五”期间,该市继续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每年的经费投入增加到20亿元,并且增设了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重点扶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施以及引进优质科技资源等。

引进世界团队 抢占创新先机

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袭击之后,东莞更进一步坚定了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针对东莞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实际,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各高校院所,组建自己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有效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62个,其中省级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01个,外资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达到183个。

积极引导东莞企业和机构,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外科研团队到东莞产业化,增强东莞市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力。2009年以来,东莞引进3批次共14个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中有一半多是来自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如引进的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是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领域的泰斗;引进的美国特拉华大学肖强教授是国际微波技术、信息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引进的习宁教授和邓炳初教授是美国大型医药公司新药研发的资深专家等。这些创新科研团队带项目来东莞产业化,为东莞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实施创新科研团队项目,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从成立至今不到10年时间,已经成为国内十大最具成长力医药工业企业之一,连续两次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

通过大力组织国际科技推介会、交流会等方式,搭建起东莞企业与国外先进技术沟通合作的桥梁,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项目、人才合作。如该市组织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及日本花甲专家推介会”“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与专项推介会”“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成果推介会”“独联体国家专家东莞行”“百名海外专家南粤行”“海外青年才俊聚东莞”等科技合作推介活动。

从1997年起,由市政府牵头,市主要领导带队以“国际科技合作专线”的形式,每年组织科技企业赴欧、美、俄、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考察和洽谈。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家科技企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最近市委书记还亲自率队前往以色列和德国,与以色列工贸部部长、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德国费迪南德—布朗恩研究所洽谈合作,并与德国乌伯塔尔市经济促进局签署了两地友好合作意向书。

国际纵横捭阖 国内夯实基础

国际合作纵横捭阖,国内平台基础坚实。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组建了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12个科技创新平台,为园区、企业与国际科技的合作互动创造了条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研究院获得广东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今年6月,首期投资15亿元的“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在东莞松山湖奠基;投资95亿元的“莞台生物医药基地”正在推进;投资1500万的“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正在组建,“台湾IT科技园”初现雏形,这些平台载体的建设为国际科技合作奠定了较好基础。

积极整合高校院所的力量,依托行业龙头科技企业组建了11家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重点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关。这些平台面向生产一线,就近开展技术支持与成果推广,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促成国际科技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政府资助东莞康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组建康达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太阳能热发电和生物质综合利用两方面的技术。以此作为技术依托,康达公司在发电机组方面,与美国瓦克夏、西班牙高斯科尔、德国曼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生物能技术开发方面,与荷兰易康森、德国智科公司形成了合作关系;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发方面,与意大利ENEA公司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康达公司成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零碳馆合作伙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经从单个项目合作,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突显“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共建实验室、引进团队、海外建研发基地等。成功培育了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典范,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动汽车、高端生产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促进东莞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06年至今,东莞承担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3项,获资助金额3000多万元,项目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动汽车、高端生产制造等领域。

结合东莞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该市还积极促成东莞本地高校与国外先进地区联合开展科技人才培训,满足东莞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从2007年起,东莞高校开展与瑞士南方应用大学在先进制造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至今共组织5届“中瑞精密制造硕士课程”,为东莞的东聚电子、奕东电子等一批企业输送了急缺人才。该市还促成东莞理工学院与德国乌泊塔尔商会公共实训中心,以及与德国机床设备、数控软件、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进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促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凯勒公司开展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培养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等。

154 次浏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