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扬州市科技局
十八大召开期间,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及门户网站纷纷聚焦扬州产业创新:
11月10日,《经济日报》刊发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署名文章《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文章说,近年来,扬州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实现了由“重”变“轻”、由“轻”变“绿”的巨大变化。
11月14日,新华社以《汽车成扬州第一“基本产业”》为题播发电讯,报道扬州汽车产业“突破短板,借力新能源重塑辉煌”。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同步转载,纷纷以“基本产业”为关键词,报道扬州坚持科学发展的最新探索与实践。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写入了十八大报告。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超前认识、生动实践,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让城市产业拥有了鲜明的“扬州特质”。
发展“基本产业”,走一条契合扬州特质之路
2012年10月22日,扬州市委、市政府举行了第一次以“企业”为主题的全市企业发展大会。大会上,市委书记谢正义首次提出发展六大“基本产业”。“基本产业”,令现场在座的工业战线领导干部、专家和企业家,顿觉耳目一新。
“纵观世界上的名城,总有一些与城市特质相吻合、发展相伴随、经久不衰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如底特律的汽车、米兰的服装、曼彻斯特的创意、威尼斯的旅游等等,这些就是它们的‘基本产业’。”谢正义阐释道:这些产业代表着这些城市的实力、品质、特色和品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城市影响大。
“谢书记提出发展六大‘基本产业’,实际上是走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理解说,首先,“基本产业”内容实质应具有“扬州性”,诸如汽车、教育、旅游、软件信息;其次,“基本产业”必须具有“稳定性”,受国际宏观经济影响小、增长稳定、波动面不大;第三,“基本产业”并不具有“排他性”,发展“基本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多种形态产业要同步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十八大报告精神中的具体要求。扬大经济学院吴进红博士认为,科学发展、产业创新,没有现成模式照搬照抄。无锡发展物联网,泰州发展生物医药,都具有地缘性、原产性。多年来,扬州的产业创新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座城市进行产业创新,必须立足自己“有什么”、强项“是什么”,再确定自己要“做什么”。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市经信委一位老同志回忆说,在过去10年内,扬州产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调整、
不断创新的过程。从过去的三大支柱产业,到四大主导产业,再到四大千亿产业、“三新”产业,到现在的“五大千亿产业群”、“六大基本产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完善”,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导向明确、因时而异、追求卓越”。
踏着时代节拍,产业正“由重变轻、由轻变绿”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总投资13亿元的税友软件南方基地一期项目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将引入3000名专业人才落户,为200万户终端用户服务;浙大网新集团、江苏金智科技等软件服务业领军企业正谋划在扬州布局……
5年内打造“新兴软件之城”,正是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调优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生动实践。扬州产业结构正实现由“重”变“轻”、由“轻”变“绿”。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项目为王、人才为纲、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精致为要、民生为本”的特色发展路径。10年来,扬州培育出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和机械制造等千亿元级产业群。随着非再生资源日渐稀缺,市委、市政府清醒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依托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项目建设,扬州传统支柱型产业逐步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汽车零部件产业凸显“专、精、特”。近年来,扬州在投资额为100亿元的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30万辆整车项目带动下,衍生出达到欧洲先进标准的发动机、CAN总线、汽车电子芯片等高端零部件产业。
船舶制造业从“船壳经济”向“科技船舶”挺进。在扬州,中海工业、大洋造船等优势企业不再单一建造集装箱散货船,液化气船、石油平台供应船等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已经纷至沓来。
机械装备产业从“粗大笨”向“高精尖”转变。扬州是国家火炬计划数控金属板材设备加工基地,依托中科院扬州中心、江苏省数控机床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连年加大研发投入,由扬力、扬锻、金方圆、亚古威等中国机床业“前十强”企业领衔,承接了多项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产业领域的嬗变,突出表现在市场的引导和企业的内在需求上。而在行政领域,以政策为导向,支持扶持产业创新正在释放巨大的“正能量”。市委督查室主任陆安亚介绍说,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重大项目建设战略”,对项目引进设置了五条原则,即投资体量过小、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有影响、与城市特质不契合的统统不要,将更多优惠政策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倾斜,仅今年1至10月份,扬州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共有74个,计划总投资1412亿元。
“五条原则”,体现了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彰显了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的时代追求。
“绿色和精明”,植入每一家企业的发展理念
筑实一座城市“绿色发展、精明增长”的底座,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近几年来,建设集约、节约型社会逐步成为扬州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突破点。放眼扬州大地,一个个循环经济圈正加速转动起来。
在扬力集团,一批制造空调、汽车的“母机”机床正在生产线上高速生产。在这里,车体焊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都会被回收利用,这样每年企业可“捡回”近千万元,相当于几十辆整车。董事长林国富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的熔铸车间,吃进去的虽然是边角废料,但经过特殊的熔炼后,吐出来的却是钢锭,可以制造出机床模具需要的原材料。”
人们把既能制造母机又能“吃干榨尽”废料的企业,称作“全制造产业链企业”。像扬力集团一样,一批“全制造产业链企业”的存在,使扬州机械装备制造业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如今,我市采用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生产模式的已有100多家企业。
理念在指导着思路的更新。在扬州化工园区,循环利用在“三废”治理中大显神威。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庆山对记者说,化工产业有两条生命线:环保、安全。几年前,园区聘请专家为企业精心设计出一条条循环经济链时,企业却并不买账:有的不愿意暴露自己环保方面的问题,有的则觉得经济上不合算。
台湾大连化工,是扬州化工园区进园较早的一个项目。这家台企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力争零排放”,企业废水综合处理率、处理达标率达到“双百分百”,“三废”治理达到同行领先水平。公司董事长林书鸿老先生每年都要来扬州,园区人士回忆说:“有一年,林老为了证明企业污水循环处理效果,亲自喝了一杯经过净化的水,这让园区上下产生了极大震动。”
有了身边“看得见、学得着”的榜样,化工园区入园企业不断感受到循环经济的巨大妙用。园区与来自省环保部门、台湾化工领域的专家一道,为企业免费量身定制花最少的钱、将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减到最少的“无废药方”。现在,园区的循环经济“推销”工作越做越顺畅了。
过去10年,扬州GDP增幅平均达到14%以上,万元GDP的能耗却逐年下降5%左右,“十一五”期间完成20%省定节能减排任务。市经信委副主任陈江伟说:“扬州重点在‘一高一低、一升一降’上做文章,‘高’就是高水平,‘低’就是低成本,‘升’主要是保持发展速度及经济效益,‘降’是要使能耗下降、环境污染排放下降。”他说:我市相关部门今后要做一件更具意义的事情——在GDP的增长中清点出环境和资源的损失,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