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江南大学:实现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双提升”

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无锡市科技局

年终,江南大学喜讯频传:吴林海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问世,成为教育部在全国重点资助的25本社会发展系列报告之一;曹鸣老师的设计作品“飞毛腿磁动车”一举夺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产品类金奖,展示了江南大学在食品科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学科优势……

  近年来,在教师们学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速。今年8月,由江南大学牵头,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中粮集团、茅台集团等行业企业参与,签约成立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前不久,“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先后通过了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验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也被国家粮食局推荐为第五批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筹建单位,显示出江南大学在食品科技研究、粮食质量与安全检测领域的明显技术优势。

  12月13日,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Richard John Roberts教授来到江南大学,听取了学校科研平台及其团队介绍后表示,希望今后能与该校的食品科学家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江南大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在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中迅速上升到第52位。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截至12月20日,学校2012年到账科研经费3.97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3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80篇,申请专利4188件,授权专利2547件,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还获得了“江苏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

  那么,江南大学是如何取得如此快的变化与显著的成绩?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秉承制度创新、管理创引领科研发展的理念,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引领,强化“四项管理”,突出“三个转变”,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探索科技管理改革,全面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助推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双提升。

  目标引领:统揽科技工作的全局

  “科研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助推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征程中,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校党委书记武贵龙称。

  这些年来,大学如何把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双赢,一直是学校领导层思考的问题。早在2002年初,新合并组建的江南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高水平体现在哪里?科研无疑是重要指征。“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可以帮助学校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武贵龙说。

  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南大学已拥有110年办学史、54年建校史,是国内最早创建粮食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专业的高校,也是中国食品、轻工领域实力最强的高校,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回顾江南大学这些年的跨越发展,校长陈坚深有感触地说,是科研给我们的攀登之路插上了翅膀。

  2008年,江南大学制定实施了“攀登计划(2008—2015年)”,作为引领全校向“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的中期路径选择,其中,科技和社会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明确。2011年,学校在学习贯彻国家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科技工作分规划。

  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以“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主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着力构建以人才、基地、方向、项目、成果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体系。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能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以及重大国际影响能力等五类能力为重点突破口,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鼓励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走出一条富有江大特色、江大风格的科研发展之路?

  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纪志成这样认为:“我们要科学构建以动力激励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多元交叉为核心的成果产出机制,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等组成的科研制度保障体系。”

  为此,学校从人才引进、经费投入、项目申报与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保障体系。比如,学校依托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和部省级人才项目,实施了百名博士培养计划、百名海归博士引进计划,通过“汇聚人才、组建团队、加强培养、严格考核”等措施,强化政策引导,让科技骨干尽早地“融入一个团队、确立一个方向、制定一个目标”,集中优势研究方向,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提升科研攻关能力。

  针对缺乏领军型人才,学校专门建立人才引进基金、人才培养基金、教学科研成果专项奖励政策,建立人才迅速成长的“绿色通道”,加强对“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各种人才计划培养和遴选等等。2012年,生物工程和纺织服装工程学院组团成功入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物联网工程学院和数媒学院组团成功获批“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12人,使学校进入该计划的人数达61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科研工作上水平,校党委以实施三年一个任期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为抓手,注重顶层设计和组织、关键要素的把握、重大目标的突破、硬实力的彰显和软实力的提高,明确了科技工作的指令性目标、指导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重点围绕“出大平台,出大团队、出大项目、出大成果、出大影响”等目标统筹谋划,并将学院和部门目标捆绑在一起,任务共领,责任共担,资源共享,营造出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的科研工作氛围。

  管理创新:驱动科技发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更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来表征和支撑。破解发展的难题,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先导,是驱动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校长陈坚称。

  近年来,江南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学校不断增强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的组织性,以不断求变的精神、勇气和能力打破原有的平衡,主动进行组织原始创新和结构性组织变革,从而使各级组织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与增强。

  如何实现组织的管理创新?陈坚的体会是,“一定要加强政策性管理,通过制定管理章程,对教职工进行引导并营造需要的氛围;要加强指导性管理,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给予指导,使其取得更好效果;要加强服务性管理,帮助教师完成一些辅助性工作或解决一些切身问题,提高认同感和增加学术时间;要加强监督性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监督学术不端行为,体现制度的严肃性。”

  一方面,学校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制度、科研评价与激励政策,营造出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学校先后制定了《中央部委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专项学术交流基金管理办法》《申请发明专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的规范性,加强了学术道德建设,勇于监督确保组织成果,引导科研沿着正确方向和轨道发展。

  同时,配套出台了鼓励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潜心基础研究、组织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团队以及对学院、团队、个人的分类评价考核和奖励政策。

  学校鼓励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构筑学术创新大平台,突破学院界限建设跨学科团队,在学科交叉点上寻找生长点。强化倾向性资源配置,加大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精品著作等扶持培育力度,出版了包括《中国食品科技发展报告》等在内的诸多精品著作。发起和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研讨会和文明对话机制,在广泛的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设计学院为例,师生六年连续夺得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和美国IDEA奖等50余项,展示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

  另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学术机构的设置,着力打造开放、集成、高效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为科研工作向纵深推进提供内生动力。

  2011年,学校组建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通过机构重组,优化内部管理,实现了“流程再造”,以需求为导向重新组织资源,为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组织管理创新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了管理绩效。

  日前,学校又专门成立了“教师科研卓越中心”,直接服务于全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该中心将在教师项目申报、研究、结题过程中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细致的帮助,提高教师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的积极性,为江南大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努力使这些来自学校科研部门、直属单位、各个学院从事科技管理的分管领导、科研秘书和工作人员,逐渐成长为“理解学术工作最深的人”“了解科研工作最广的人”,在项目申请、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奖励申报、团队建设、基地建设、会议活动等常态化工作中,打造一支项目申请专家、成果产出专家和学术活动的组织专家队伍,真正实现科研管理的有组织创新,提升科研管理的组织效率和水平。

  转变服务:提升科技水平的基础

  如何更好地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江南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们一直在攀登求索。

  在每年学校科技工作大会上,陈坚始终这样要求,科研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三个转变”,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二线服务为一线服务、变局部服务为全程服务的观念转变。转变科技服务方式,成为科技工作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

  为此,学校坚持以“引导+组织+服务”为原则,对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明确提出“四不”要求,即不做“公关部”,重要的是成为管理专家;不做“传达室”,重要的是积极研究努力组织;不做“奖励办”,重要的是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不做“项目处”,重要的是提高全校科研实力。通过服务理念的转变,实现从“科研管理”向“科研支持”的功能重塑。

  发展观念的厘清,促成了发展路径的明确。“靠管理求质量,以服务谋绩效”,为科研改革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动力。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科研部门与基层学院、单位一起,积极谋划,协同创新,进一步健全学术机构建设、学术道德建设、科研评价、项目申报、协同攻关、成果奖励、经费管理等制度,形成了有效整合资源、拓宽科研渠道、促进充分竞争、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

  学校科研部门从政策宣传、全员发动、加强指导、严格审查、热情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引导学院及早做好年度科技奖励申报策划和组织,多次组织科技成果奖项目交流大会,对推荐项目从申报时机、部门、类别、学科等方面分析讨论,沟通协调,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项目集成整合,并对申报材料严格把关、精益求精。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进行业务指导。每月编写发布《科技工作动态》,跟踪发布各学院(单位)SCIE、CSSCI论文撰写、投送和发表情况。开展“江南大学SCIE论文排行”活动,将本年度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动态信息在校园网上展示,形成竞争氛围;严格规范课题管理,加强项目中期和后期检查等多措并举,促进高水平论文、高质量成果产出。

  一系列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理念更新,带来了学校科研的长足发展。

  今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取得大跨越,从去年的81项跃升至101项,并实现了学校首席承担973项目零的突破。人文社科领域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30项,立项数位列江苏高校第一;成功申报建设“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等,全面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产业体系的转型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对接活动54次,加强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策划和组织,组织大兵团作战,横向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都有了重大突破,截至目前,2012年横向科研经费到帐2.2亿元,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眼下,江南大学正在筹备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武贵龙说,“今后及更长一段时间,我校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协同创新谋发展、内涵建设提质量,努力加快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江南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和掌握科研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自身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管理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统筹发展,科研产出与人才汇聚的融合发展。江南大学也正是依靠这些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方才闯出一条江大风格、江大气派、江大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208 次浏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