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线上对接平台

-
我要发布

黄赛芳

所在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玻璃/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及其产业化
服务产业领域:装备制造;能源环保;新材料
江苏科技大学“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负责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无机材料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与产业化应用,从事包括耐磨耐高温陶瓷材料、微晶玻璃、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科研成果发表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 Chem Eng J, Cryst Growth Des, Inorg Chem Frontiers, J Eur Ceram Soc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3项),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团队目前开展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江苏省高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横向产学研用等科研项目研究。
了解更多

吴功德

所在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催化中的应用
服务产业领域:能源环保;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双碳技术
吴功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5-200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就职于南京工程学院;2012-2013年赴美国加州大学(UCSB)作访问学者;2015年任宜兴市发改委副主任,201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作高级访问学者。<br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京市321人才计划项目,企业横向委托项目20余项;并以主要科研骨干力量参与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在内的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环境催化基础及应用》专著一部。<br />研究方向<br />一直从事环境友好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将之应用于环境治理、能源转化和绿色催化合成领域。主要包括:(1)VOCs气体的低温催化降解;(2)二氧化碳的捕集、转化和利用;(3)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下游产品甘油的开发和利用。(4)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高效绿色合成。
了解更多

徐寒梅

所在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多肽药物研发、全新微肽发现及机制研究
服务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与医药
徐寒梅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药学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带领教学、科研团队主编出版了3部论著,发表学术论文202篇,包括发表在JACS、STTT、CCR及Cell、Nature子刊的文章,作为发明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34项,获授权80项。团队研究成果: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江苏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了解更多

姜兴茂

所在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
服务产业领域:能源环保;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
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承担项目情况加氢脱硫、脱芳烃沸石负载金属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果:1400万申报成功武汉工程大学新能源材料工程中心,协助学校、学院多个博士点申报及化工学科评估2018至今 ,领导团队完成石英粉体、纳米银复合抗菌剂、气溶胶工业生产等项目 2018至今 ,领导团队完成/正在进行气溶胶超细粉体、高性能药用活性炭、高纯石英及纳米氧化铝、氧化铈、钇铝镏石、钛酸钡等材料的小试及中试实验 2019至今,领导团队产学研结合,帮助江苏、江西、宁夏、山东、湖北、安徽等十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横向经费100多万)。已经连续指导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吸纳大量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已培养研究生40多名。指导本科生团队获2015“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赛一等奖,2015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指导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学生获校/省级优秀本科论文。已推荐十多名本科生/研究生拿到全额奖学金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深造。
了解更多

隋修宝

所在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光电探测与信息处理
服务产业领域:电子信息
隋修宝,男,汉族,1981年2月生,现任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防科技卓越青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光电探测理论、智能信息处理和基于国产探测器的红外图像处理电子学研究,实现了基于国产探测器的高性能红外成像,性能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等多个JS系统。主持装发xx工程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等国家、军队课题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二区及以上33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39项,著有《红外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201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2年获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获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获批江苏省研究生教改重点课题一项, 2020 获第六届“玄武十大青年先锋” 称号,2018年获江苏省青年光学科技奖,2019年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目前兼任JKW-H863主题专家,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信息对抗技术》首届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
了解更多

马宏伟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研究方向:生物芯片与疫病诊疗
服务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与医药
长期专注于纳米功能新材料的制备和免疫学应用。以iPDMS纳米膜作为基底材料制备生物芯片,建立新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平台和单抗筛选平台,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的新型诊断、分型试剂盒;探索孤立单元(类器官)和多单元复合体(活体)的可检测指标异同的生理基础。研究课题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在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Vir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6篇,他引超2900次,拥有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27项和4项,已转让授权8项。目前担任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Frontiers in Chemistry的Associate Editor,第十三届苏州青联“科技信息组委员”。
了解更多

杨旭

所在单位:扬州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设施蔬菜
服务产业领域:现代农业
茄果类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BMC Genomics、Frontiers in Genetic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 Breeding等期刊审稿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三区”科技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副总”,中国园艺学会茄子分会理事。 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2019年12月-2021年6月,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访学。 科研上,研究方向为茄科植物种质资源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围绕茄子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及优质绿色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北科技专项等项目20余项。在《BMC Ge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Agronomy》、《Plants》、《Tropical Plant Biology》、《Scientia Horticulturae》、《园艺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主编《无公害茄子种植技术》、《无公害苋菜种植技术》两部。2015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17年,获得江苏省农委“送科技、添动能、促增收”表现突出个人的表彰;2018年获得江苏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副总”。
了解更多

周瑜

所在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
服务产业领域:能源环保;新材料
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方向研究,着重发展金属掺杂沸石、离子液体/介孔聚离子液体、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等分子筛材料的设计以及在吸附、分离和多相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联合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Commun.和AICHE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了解更多

管小荣

所在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职称: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人体外骨骼/外肢体技术、单兵可穿戴智能装备技术、新概念新原理武器装备技术
服务产业领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医药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体外骨骼/外肢体技术、单兵可穿戴智能装备技术、新概念新原理武器装备技术等。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申请/授权专利20余项。
了解更多

谭彩铭

所在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职称:中级
研究方向:惯性导航、组合导航、机器人导航与定位
服务产业领域:电子信息
长期从事惯性导航、组合导航、视觉测量、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算法研究,研制成功如下样机:(1)基于车轮安装MEMS IMU的车辆一公里定位装置;(2)基于多个MEMS IMU的免对准动作的人体上肢运动捕捉系统;(3)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姿态测量装置;(4)基于视觉的产品尺寸测量装置。
了解更多

徐林森

所在单位:河海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
服务产业领域:装备制造
徐林森,教授、博导,河海大学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专家组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产业教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地面机器系统分会委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机器人仿生机理研究、创新机构设计、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肌力测评与康复训练机器人、智能落纱机控制系统、协作机械臂等智能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
了解更多

张晖

所在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
服务产业领域:电子信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邮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省“双创计划”、省“六大人才高峰”、省“青蓝工程”、南邮“1311人才计划”。现为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战略咨询工作专家组委员、教育部和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专家,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分会委员和通信分会委员,科技部、工信部、国自基金委、军科委创新特区、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改委、南京市工信局、南京市科技局等的评审专家。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一)和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各类科研奖项12项。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和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基金,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Visiting Professor从事研究1年。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江苏973项目和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软科学课题、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课题、盐城大数据研究院企业孵化专项、中兴通讯产学研项目等16个项目。目前,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江苏省前沿引领重大项目课题,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课题2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航天院/江苏亚奥/久大集团/江苏移动/国电南瑞等企业合作项目。以第一发明人已提交170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日本发明专利),已授权89项(8项实现成果转化,授权4项日本专利),已获25项软件著作权授权,参与提交2项通信标准提案,在IEEE WCL、IEEE SPL、JIT、WN、IET、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和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80余篇被SCI或EI收录。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