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煤矿开采冲击地压、矿震等动力灾害震源孕育机制与震动效应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提出了冲击地压动静载叠加诱冲机理,研究了冲击地压微震监测台网的优化布置原理、矿震位移波场和能量辐射特征、矿震震源孕育机制的矩张量反演原理、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微震/声发射特征及震动效应、矿震震动波CT成像技术原理和工程应用实践。同时,建立了冲击地压的风险判识与多参量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及冲击地压灾害的区域防范、局部解危与冲击巷道支护技术体系等。研究成果为准确监测煤矿 冲击地压危险和有效指导灾害防治提供基本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科技奖励:1.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2/13;2.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2/15;3.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1/9;4.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2/11;5.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1/9;2018,2/9;6.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8/11。二、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7/01-2020/12,72万,主持;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6/07-2019/06,38万,主持;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07-2020/06,10万,主持;4.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子课题,2020/01-2022/12,23万,主持;5.主持近100项企业创新课题,合同经费5000余万。三、论文及著作:1.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2016,一区,第一作者;2.Safety Science.2019,一区,第一作者;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一区,第一作者;4.采动煤岩冲击破裂孕育机制与震动效应,2016,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2;5.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EI论文7篇,出版、合著专著6部。四、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10项(第一4项,含国际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第一10项)。五、其他:担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EI期刊)科学编辑、江苏省科技副总、中国煤炭学会科学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