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
26767项成果

2015年08月14日

药用石斛兰GAP林下种植及其产品研发

成果编号:12884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健康需求意识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成熟发展。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发展中医药健康事业发表了专门讲话,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的重视和关注,足以证明中医药将以其独特的功效而快速发展。本团队立足于大健康产业,以铁皮石斛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开展其他药用石斛兰的研发,拟建立完善的药用石斛兰产业链,以推动石斛兰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十基地+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市场+科技”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建立多个药用石斛兰组织培养车间、大棚有机种植示范基地、林下原生态有机种植示范基地;并开展药用石斛兰精深加工研究,研发相关的保健食品及高档日化用品。

2015年08月14日

天然高分子多糖胶资源开发与加工

成果编号:1288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天然高分子多糖胶是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和其相应的糖醛酸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具有较好的粘性,能与水结合形成胶体溶液。用作增稠剂、稳定剂、粘合剂、胶凝剂等广泛应用于石油钻采、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采矿选矿、兵工炸药、日化、陶瓷、建筑涂料、木材加工、造纸等行业。

2015年08月14日

功能性半乳甘露寡糖制备与产品开发

成果编号:12881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近年来,功能性寡糖开发已成为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功能性寡糖的开发依赖于新酶种及新的酶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是寡糖开发的重要手段。国际上非常重视寡糖的研究,欧洲启动了“欧洲糖研究开发网络”,对半乳甘露寡糖在内的多个品种进行了合作开发,日本也实施了“糖工程前沿计划”。半乳甘露寡糖(GMOS)是寡糖家族的新成员,是已知对肠道益生菌增殖效果最为显著的寡糖品种之一,对双歧杆菌增殖效果达50-100倍,明显优于大豆低聚糖(10-16倍)、异麦芽低聚糖(3-10倍)、低聚果糖(10倍),且具有调节非特异免疫和肠道功能的双重功效,在食品、饲料、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5年08月14日

北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成果编号:12879
现代农业
本成果在全面了解北冬虫夏草子实体生长要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智能控制设备及技术,模拟其自然生长条件,主要是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因素,以大米、小麦等谷物类为基质,使北冬虫夏草子实体产量达最高。此外,还以玉米芯、棉籽壳和木屑等农林下脚料为基质,成功栽培得子实体,产量及质量与谷物类培育的子实体相当。该成果经过了多次中试调整及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已达到稳定水平。北冬虫夏草子实体平均生物转化率为85%以上。

2015年08月14日

青花椒生态高值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成果编号:12877
现代农业
从活性成分提取、功能产品开发和资源高效利用三方面对青花椒的加工利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青花椒的生态高值加工技术体系,并开发系列创新产品。

2015年08月14日

果蔬食品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成果编号:12875
现代农业
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项目支持,相关技术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主要为果蔬食品的干燥提供解决方案,降低能耗的同时可保证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

2015年08月14日

食用栝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编号:12874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吊瓜和野葫芦作为两种食用栝楼,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和总产值都很大。植物基源鉴定为在科研生产中准确使用植物名称以及在品种选育中确保种质来源的正确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技术成果对目前生产中食用栝楼基源进行了鉴定;本技术成果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优质种苗的快速繁殖,避免种子繁殖雌株较少和分根繁殖易传播病菌的问题。 成果在对食用栝楼的适宜生长环境和栽培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基础上,对栽培管理关键控制点进行确定,形成技术体系,在浙江长兴、江苏宜兴、安徽潜山等丁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对其进行营养成分评价,可为其食用价值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为其有效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食用栝楼籽是按传统方法的炒制加工后应用常规的包装直接销售,由于食用栝楼籽具有炒制后极易变质的特点,给商家和种植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应用本成果进行食用栝楼籽保鲜处理,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食用栝楼产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成果研究发现栝楼油含有的十八碳三烯酸和栝楼根中的瓜氨酸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提取分离技术和生理功能,对拓展栝楼产业领域,提升食用栝楼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价值。

2015年08月14日

银耳多糖提取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

成果编号:12873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银耳多糖是从银耳子实体或孢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活性多糖,现代结构分析证明银耳多糖是一种杂多糖,包括酸性杂多糖、中性杂多糖、胞壁多糖、胞外多糖和酸性低聚糖等多种组分,不含核酸、蛋白质类物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银耳多糖具有优异的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抗病毒、抗肿瘤、抗溃疡、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等生理作用及保湿、增稠、乳化等物化功能。 成果通过对银耳子实体多糖提取、除杂、分离等工艺的研究比较,建立了水相吸胀挤压破壁、高温高压提取工艺,提高了银耳子实体多糖的提取效率,银耳子实体多糖高压高温提取工艺,提取率达90%以上, 建立了银耳子实体多糖分离的组合工艺:利用逆流脱脂脱色素,陶瓷膜过滤分离浓缩工艺、生物酶预处理脱蛋白工艺实了现银耳多糖的分离纯化,确定了利用逆流和生物酶解预处理,去除色素、脂类、蛋白质的预处理除杂工艺,避免了传统有机溶剂除杂去蛋白所带来的安全质量风险。所分离纯化多糖纯度达80%以上。 成果以提取的高纯度银耳多糖为基本原料,已开发出0.5%银耳多糖保湿液、80%银耳多糖粉产品,保湿面膜等产品4个,产品以其高安全性和天然性,市场反应极好。

2015年08月14日

栀子功能成分提取分离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编号:12871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藏花素、栀子苷是栀子果实中的功能成分,通过转化修饰可制备藏花酸、京尼平和栀子蓝。京尼平(Genipin)对降血糖、抗炎、抗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较好的作用,还是一种新兴的天然交联剂,用于人造骨、膜以及药物缓释体系等高分子医药材料的开发,栀子蓝是天然安全的食品色素,藏红花酸(Crocetin)具有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保肝利胆及抗氧化活性。 成果通过对提取、除杂、分离等工艺研究比较,建立了栀子功能成分提取分离的组合工艺:以水为提取溶剂利用超声波逆流进行提取,出液系数低,提取液浓度高; 多种过滤联用方式,纯物理方式除杂; 膜分离可直接分离栀子黄和栀子苷 。 成果建立了栀子黄、栀子苷转化制备藏花酸、栀子蓝、京尼平工艺。 筛选鉴定了产β-葡萄糖苷酶的植物内生菌株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利用该菌株发酵栀子苷转化制备栀子蓝,转化率高,筛选适宜纤维素复合酶催化栀子苷制备栀子蓝,反应时间短,结合超滤膜分离等纯化手段,可使产物色价达120;建立了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法和两相催化法水解栀子苷制备京尼平工艺,二种方法均可制备高纯度(98%)京尼平。

2015年08月14日

天然香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编号:1286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以花椒、胡椒、薰衣草、枯茗等香料植物为对象,开展了不同品种香料植物精油的质量评价研究,建立香料植物评价技术方法;对香料的干燥、储藏、粉碎及保鲜等前处理技术对风味成分及霉菌污染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不同香料的适宜前处理和保藏方法;开展香料成分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的研究,开发了花椒素、胡椒素、麻辣精等新型天然香料调味产品,开发了精油缓释微胶囊、精油功能护肤和精油皂等产品,进行香料精油成分的抑菌活性筛选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发空气杀菌清新剂产品、天然保鲜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病源杀菌剂(生物农药)等产品。
新材料
纳米聚硅增注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油田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但是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在油溶性的疏水型纳米聚硅。由于其亲油疏水性,在使用时需要用有机溶剂如柴油或混苯乳液等进行携带进入地层,携带剂用量较大,存在着适用范围有限、成本高、资源浪费及严重的安全和环境隐患等问题。在前期亲油纳米聚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修饰基团和分散携带剂的合理匹配,制备了一种具有强吸附-超疏水性能的环境响应性纳米聚硅材料(粒径为10-20 nm),并在分散助剂的作用下以小于原始粒径(约7 nm)的“破碎”状态分散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降压增注剂。通过化学环境(低 pH、高离子强度) 或物理环境(高压、较高温度)变化使超疏水性纳米聚硅从入井流体中分离。分离出的疏水纳米聚硅通过表面“钉扎”基团实现在微孔道或岩层表面稳定吸附,从而使其表面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一方面可减少水化膜的形成,降低注入水的流动阻力,达到注水井减压增注的效果;同时,疏水表面的形成可起到防止粘土膨胀,阻止水垢附着的作用,可大大延长施工有效期,实现经济、安全、长效的减阻增注目标,为低渗透储层高效注水开采创新一条新的技术。
能源环保
纳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是重要的环保型高效无机阻燃剂材料,但由于与聚合物相容性差、难以分散,往往造成对聚合物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损害,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本项目采用原位表面修饰方法,在阻燃剂前驱体水解形成纳米无机核时,将有机修饰剂通过包覆或化学反应方式结合在无机纳米微粒表面,从而制备可分散性有机-无机纳米阻燃剂材料。此方法可有效控制无机纳米阻燃剂的表面结构和极性,并可通过不同性质和结构的官能团实现对纳米微粒的表面功能化(如疏水性、反应性等)。在解决无机阻燃剂与聚合物基体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的同时,还可通过改变纳米微粒与聚合物的结合方式,实现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良好保持或增强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