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废水生化处理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浦跃武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305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4人。近10年,完成废水处理工程应用项目40余项。在生物絮凝、废水好氧处理、低pH废水直接厌氧、污泥减量化、生物质燃气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30000m?/d生物质燃气发酵设备研制、印染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工程应用(1500、2000、6000、8000m?/d)、1600t/d污泥减量化工程中工程设计、折叠曝气技术工程应用等。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农产品中生物因子检测监测与溯源研究团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陈颖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06
现代农业
团队首席专家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研究员,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共十八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团队目前拥有研究人员17名,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3名。团队十余年来创新性地将国际生物学前沿与食品安全需求相结合,率先提出“食品属性表征与品质分子识别”概念,建立了一套从单物种检测到多物种筛查、从遗传物质身份辨认到蛋白质指纹成分验证的方法策略,形成了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多样的食品真伪鉴别技术平台。所采用的技术涵盖目前食品分析领域最前沿方法,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维护我国食品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先后在《Anal Chem》(SCI一区)、《J Agri Food Chem》(SCI一区)、《Food Chem》(SCI二区)、《Food Res Int》(SCI二区)、《Food Control》(SCI二区)和《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食品真实属性表征分子识别技术》、《现代食品分子检测鉴别技术》、《话说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安全》、《功能性保健食品检测指南》等专著20余部。

2017年09月21日

移动互联网数据采集与行为分析-陆璐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陆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07
电子信息
本项目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软件架构设计与优化、软件自动化测试、云计算与虚拟化等领域的研究,设计了一套大型软件自动化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平台及用户行为分析算法。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重大专项及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科技专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企业委托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在软件可靠性保障领域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自动化测试平台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面向Web的软件自动化性能测试平台”于2016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开发的基于Web的软件自动化功能及性能综合测试平台已经在雅芳(中国)有限公司、深圳招商局、深圳电信、广东电网、上海通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知名行业企业进行成功应用,帮助雅芳公司DRM直销系统400万用户成功在线稳定应用,上海通用公司汽车销售订单查询系统性能优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性能测试工作,帮助相关企业改善软件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新型聚酰胺及其工程化制备技术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姜锋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9308
新材料
姜锋,高级工程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创新创效优胜奖,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科技专项青年科技英才奖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研究员1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4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3项。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开发了高性能6/66、6/612、6/56、6/12共聚尼龙、支化尼龙6、聚醚胺共聚尼龙6、612长碳链生物基尼龙等新产品,在新一代聚己内酰胺连续聚合技术、尼龙6聚合萃取水浓缩液裂解全回用、新一代尼龙6聚合单体高效回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聚合反应器核心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尼龙6聚合萃取水浓缩液裂解全回用技术成果已在山东方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万吨/年尼龙6技改扩建工程、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500吨/年新一代聚己内酰胺产业化技术开发基地项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美达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方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雪浪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金属零件3D打印直接成型装备与医学应用——杨永强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永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09
装备制造
杨永强,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历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焊接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3D打印技术联盟顾问。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部委以上项目20余项,其中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省部产学研重点项目2项,粤港招标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本团队在3D打印技术,尤其是金属零件的直接成型技术-选区激光熔化成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3D打印技术成果已经应用在牙科矫形的个性化舌侧正畸托槽的定制,牙冠固定桥的SLM数字化制造,个性化膝关节假体的定制等。与广州瑞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常州市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人机交互与视觉计算——金连文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连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10
装备制造
金连文,教授,博导,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广东省高校“音视频图文智能信息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无线通信网络及终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微软技术俱乐部顾问、新浪微博社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文字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近40篇(其中IEEE Trans.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8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及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5)各1次。长期与国际知名IT企业如微软、Motorola等合作,相关技术先后授权给Google、搜狗、Nuance、盛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使用。

2017年09月21日

特种电机设计及控制研发——王晓远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晓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11
能源环保
王晓远,博导,天津市产学研联合突出贡献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汽车轮毂用楔形气隙盘式无铁心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与863项目子课题“混合动力轿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研发”,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18项 .

2017年09月21日

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迪泰克土壤多参数快速检测仪研发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介万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12
能源环保
介万奇,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项10余项。现担任《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功能材料》、《航空材料学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副理事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级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近三年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4项。团队在核辐射探测材料制备、辐射探测器件制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同方威视、清华大学、安健科技、苏州医工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

2017年09月21日

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监测与溯源研究团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庞国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13
现代农业
庞国芳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近30年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6部(1300万字),论文100多篇。培养带出了一支包括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4名教授级研究员和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另外,庞国芳院士还组建了一支长期合作团队,这个团队的骨干来自于全国十几个检验检疫局,拥有近20名检验检疫系统的高级研究人员。

2017年09月21日

检疫处理团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王跃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14
现代农业
王跃进,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检疫处理技术、标准和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溴甲烷熏蒸成套技术成果已在江苏太仓进境原木处理区、福建莆田进境原木处理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技术与信息处理研究团队

西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亚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15
电子信息
杜亚军,男,生于1967年,现任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信息检索、知识图谱与知识计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计算机分会理事。主要从事数据库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与Web数据挖掘的研究。主研完成国家部属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承担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两项,并集体获得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研究省部级横向项目4项;主持完成企业合作纵向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计算机应用》等刊物和Springer LNCS/LNAI 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论文18篇. 副主编本科教材2本,合作出版论著1本. 任Applied Soft Comput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计算机应用》等多种杂志审稿人。

2017年09月21日

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赵强
职称:
团队编号:09316
新材料
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8年11月,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发起成立,是科技部首批36家试点单位之一。联盟成立之初有成员单位24个,随着产业技术创新链建设的不断发展,先已增加至44个,包括29家企业、10个科研机构和4所大学。目前,联盟企业的产能占我国化纤总产量的22%。化纤联盟的总体目标是解决行业节能减排、提质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以产、学、研、用等缔约各方的有机结合,构建从原料开发、纺纱、织造与染整、面料开发等整个过程完整的技术创新链,突破阻碍行业进步的技术瓶颈,开发出以高品质、多功能、低能耗为特征的新一代化纤产业化技术,以促进化纤行业的技术、产品升级服务,提升联盟企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化纤联盟将充分利用联盟成员单位在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开发、产业化运行、市场推广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在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行业其它企业实施技术辐射,显著提升我国化纤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