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21年08月26日

微波材料与器件技术——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4
电子信息 新材料
苏晓东,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理研究员1人。近年来主要从事微波材料与器件、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主持和参与973专题、国自然、省自然、省前瞻性产学研等项目10余项,经费累计超千万。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2019年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排名第一)、江苏省科技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团队在微波陶瓷的材料与器件领域迄今已申请30余项知识产权,包括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当前该项目已完成微波陶瓷介质滤波器、自偏置铁氧体环形器以及其他5G微波无源器件的基础技术储备和前期产品开发。

2021年08月25日

新一代信息技术——射频通信电路与系统团队——陈建新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建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00
电子信息
陈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兼职博导。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4G/5G用射频前端关键部件的研究与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主要研究成果为微带无源器件,如滤波器,合路器,双工器等;4G/5G基站天线,介质谐振器天线;介质波导滤波器/合路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10余件已在通信企业转化应用,推动了射频前端部件向着小型化、低损耗和高频化方向发展的进程。成果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与中天科技、江苏江佳等科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王明娣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明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6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王明娣,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激光表面技术与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教授1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激光清洗、激光熔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项成果已在南京长江大桥维修、石化反应釜修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华亚智能、亨通光电、旭阳化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千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钱逸泰院士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钱逸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1人、副教授X5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2项,省自科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项,再申请专利15项。在电池材料制备、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安全绿色水系电池成果已在低速电动车、风光发电配套储能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深圳台铃电动自行车厂、浙江绿源电动自行车厂、江西赛维ldk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1400万元。

2021年08月25日

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控制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叶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2
装备制造
叶霞,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常州市“83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机械仿生设计与制造、表面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篇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硕导7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市厅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模块化大型精密高速运输装备创新设计及应用”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在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机电液一体化与智能控制技术已在模块化平板车、新型液压吊卡、减震器液压试验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赛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良正阀门有限公司、江苏海鹏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4日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赖文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柔性印刷电子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赖文勇教授,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印刷电子研究所所长,一流学科方向带头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状获奖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奖项10多项。在柔性电子、有机电子、印刷电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京东方、壹光科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4日

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9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南京邮电大学有机光电子学创新团队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黄维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柔性电子(包括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能源电子和纳米电子)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名誉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六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6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院士1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专家4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长江3名,及其他省部级人才称号60人。拥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2021年08月24日

光网络与通信技术——沈纲祥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纲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9
电子信息
团队负责人沈纲祥,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特聘教授,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Distinguished Lecturer)、IEEE通信学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常务委员(Member-at-large)。任苏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新型光纤技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内唯一一个光通信网络方向的优秀团队)带头人、苏州市先进光通信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大学—亨通未来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持(或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国家优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包括江苏省杰青)、华为、亨通、中天、烽火企业合作等项目20余项;在IEEE JSAC、IEEE/OSA JLT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和OFC等领域内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篇,受邀在领域内重要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超过40次,论文被引用超过4700次,近5年21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600次(该论文也是IEEE/OSA JOCN创刊以来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H因子达到32,入选Elsevier发布的“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授权发明专利38件(美国专利10件,高强度专利11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5人获国际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

2021年08月24日

高性能聚酯材料-屠迎锋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屠迎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8
新材料
屠迎锋,苏州大学教授,高分子系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4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聚酯的合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建立了开环-缩合级联聚合方法,已在聚酯弹性体等材料的合成中得到应用,目前已进入中试生产。与开滦集团、华润包装、长兴电子、华东橡胶、正中新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21年08月24日

复杂环境自动导航割草机器人技术——孙立宁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立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7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孙立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国家科技部服务机器人重点科技专项总体组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0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9人、副教授X X人。近3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企业合作等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获省级科技奖励7项。

2021年08月23日

南京邮电大学CMOS模拟电路与传感器芯片设计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4余项,专利转化十余项。在全数字锁相环、射频收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小电流测量芯片、霍尔磁传感器芯片和单光子探测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电55所、中电14所、南京微盟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1年08月23日

“泛在无线通信与物联网”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洪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5
电子信息
朱洪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2015年获国际电信联盟150周年持续杰出贡献奖(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国际贡献奖。 朱洪波教授长期从事物联网无线接入与组网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是我国物联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多个重点、重大项目,开拓研究和创新建立物联网环境下无线通信接入与组网新理论、新方法和关键技术并取得多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物联网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成员39人,其中国际电联(ITU)秘书长1人,中科院院士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团队承担包括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97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科研项目共110余项,项目经费逾2亿元,其中重大科研任务49项,如组织实施物联网重大示范应用项目3项和一般应用示范项目8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89篇,其中SCI收录176篇, ESI高被引论文9篇,单篇最高被引次数150次,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余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其他等级科技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