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21年09月29日

梨工程技术研究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绍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10
现代农业
张绍铃,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主任,农业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梨产业协作组组长,江苏省重点学科果树学负责人,两次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团队主要研发人员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师资博士后3人;其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各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333 工程”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第一层次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各1人。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农业部 948 项目等国家部省级项目100余项,项目经费逾9000万元。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 14 项。

2021年09月29日

菊花遗传育种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发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9
现代农业
陈发棣,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人才计划,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团队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高级农艺师2人,先后有2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优青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相关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及华耐园艺科技奖、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等行业奖多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

2021年09月29日

信息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8
现代农业
朱艳,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兼任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江苏省信息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作物系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信息学”江苏省优势学科负责人等。 团队现有成员19人,其中教授12、副教授5人、讲师2人。将农业信息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以水稻和小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作物管理知识模型,实现不同条件下栽培方案的精确化设计;建立了作物生长快速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体系,可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定点、移动和在线实时监测、诊断与调控;发展了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与产量品质预测技术,为粮食生产力预测预警及粮食安全生产策略制定提供了数字化支撑;创制了农业信息工程系列软硬件产品,为智慧农作提供了工程化产品和实用化平台研究成果开辟了作物精确栽培新领域,发展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内涵。相关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

2021年09月29日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盖钧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7
现代农业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围绕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遗传资源学与种质创新、大豆应用基因组学等方向开展前沿研究,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基础与应用兼顾,服务于大豆产业,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团队学术带头人盖钧镒,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其中院士1人、高级职称22人),常年有博士、硕士研究生等流动研究人员160人以上。近年来主持纵向课题100 余项,选育大豆品种60多个,其中南农47、南农66等多个品种完成转让,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获批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获得的大豆创新种质总数达1.5万份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团队先后获批“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农业部创新团队和“大豆生物技术育种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团队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业农村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库”和“江苏省特色大豆种质基因库”,保存大豆种质资源35077份,包括栽培大豆23796份和野生大豆1581份,创新种质9700份,大豆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位。

2021年09月29日

焊接数字化及电弧增材制造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魏艳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6
装备制造
魏艳红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焊接学会(IIW)第XI委员会专家,国际焊接学会(IIW)C-XI中国代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焊接工程应用软件、焊接过程模拟仿真、电弧增材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飞机数字化工程、航天焊接智能化车间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车浦镇车辆、中车青岛四方、中航工业成飞、中航工业沈飞、中国商飞、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无锡透平叶片、常州金陵锻造等上百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车辆智能转向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万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5
装备制造
团队负责人赵万忠,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研究方向为汽车智能转向技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家、万人计划专家各1名。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线控转向、主动转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线控转向成果已在一汽、上汽、宇通、中通、奇瑞、北汽等主机厂得到应用。

2021年09月29日

工业节能技术——新能源与热能高效利用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4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2人,副研究员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热泵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低温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研发成果已在医药、结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乐科热力科技有限公司、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永昇空调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加工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九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3
装备制造
团队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博导5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名、省部级人才4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两机专项课题5项、民机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青年基金7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效精密切削/磨削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自适应加工、超硬磨料工具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适应加工、高效磨削工具/工艺成果已在我国多种航空航天型号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1年09月29日

微波光子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时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2
电子信息
潘时龙,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共14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专利授权43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针对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通信领域应用面临的高分辨测量难、噪声带宽大、非线性杂散多三大问题,提出了基于有效分量标注的非线性误差抑制、基于可调精细选模的非线性杂散抑制、基于多域相干对消的非线性串扰抑制等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噪声和非线性对微波光子测量、信号产生和信号处理的性能限制,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低相噪光生微波源、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等样机,在军民系统应用69台套。与华为、长飞、中航光电、上海航天电器、中电/中航/中船集团下属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2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甲醇/二甲醚氧化转化技术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清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01
能源环保
张清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山西省“三晋英才”,中科院青促会山西煤化所小组组长、中科院青促会化材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第十八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青促会“青年能源与材料论坛”执行主席。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3人,其中博导4人,研究员4人、副高级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中科院青促会人才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自主研究课题等。团队在在甲醇/二甲醚低温氧化制高值化产品甲缩醛、聚甲氧基二甲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已在ACS Catal., Appl. Catal. B, J. Catal., Green Chem., Chem. Eng.J., Chem. Comm.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几十余件。与壳牌、延长石油集团、陕煤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29日

能源环保高效催化剂技术——樊卫斌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樊卫斌
职称:
团队编号:10000
能源环保
樊卫斌,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多孔材料的研制及应用,重点集中在烃醇催化转化和脱硝与废水处理的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4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到目前为此,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30多项。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日本/美国/欧洲等国际发明专利30余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图3 团队研发甲醇转化催化剂 图4 团队研发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图5 团队研发煤层气脱氧催化剂

2021年09月29日

功能助剂及催化材料研发——孟旭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孟旭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9999
新材料
孟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副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及苏州科技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7件。在化纤纺织功能助剂、有机废水处理催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脱模剂、油污清洗剂成果已在磁性材料、坯布前处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金汇化纤、南磁实业、真爱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