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23年07月19日

碳捕集与转化利用-陆诗建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陆诗建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96
能源环保
陆诗建,工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兼职教授,浙江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副总”,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国循环经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委会CCUS标准化工作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在低能耗、低消耗相变CO2捕集技术、CO2管道高效输送理论与安全泄放技术、CO2驱产出液安全集输及CO2回收回注技术、CCUS全流程地面工程技术与工艺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的CO2捕集、输送与驱油封存全流程技术成果已在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烟气CO2捕集与封存工程”可研、设计与建造工作,延长石油36万吨/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CCUS工程、华电句容1万吨/年CO2捕集与精制工程、华润海丰2万吨/年CO2捕集工程、佛山佳利达环保公司1万吨/年CO2捕集与碳铵固碳工程等应用。与国家能源集团、华润电力集团、华电科工集团、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延长石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23年07月19日

可再生能源直流变换器项目-王一波团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一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197
装备制造
王一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项专家组组长,国际组织“创新使命”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工作组组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4人。近十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共8项重大科研任务。申请发明专利39项,其中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8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技术成果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组织成果鉴定会,以周孝信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认为“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并获2022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本团队在可再生能源直流变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制完成±30kV/1MW集中型光伏直流变换器、1MW SiC型光伏直流升变换器等一批自主研发装置,并在云南大理建成世界首座±30kV/5MW光伏直流并网示范工程。同时,技术成果已在张家口黄帝城小镇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张家口张北镇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工程等多个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突破2亿元。

2023年07月19日

高能量密度薄膜电容器项目-张海波团队

华中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海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9
能源环保
张海波,2022年6月10日聘为国创中心项目经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洪堡学者,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介电材料与脉冲储能器件、铁电聚合物以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本项目开发了高能量密度薄膜电容器,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核心团队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谢兵、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谭划、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张晓东、电容器行业资深行业专家叶宝华等。

2023年07月19日

CRO业务开发团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黄海霞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10210
生物技术与医药
黄海霞,博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A类计划获得者,现任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高级总监,长期从事临床研究相关领域的工作。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先后在世界排名Top1的CRO公司IQVIA担任医学主任,在美国亨廷顿纪念医院、国家临床研究中心、金域等公司担任负责人,拥有近20年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从事研发和临床实践的工作经验,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临床试验生物标志物检测产品研发经验。先后领导开发了近10项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包括中国第一套全流程自动化基因组芯片分析系统。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完成数十项世界级创新药临床试验(获批上市),包括中国第一个成功获批的CAR-T。领导或参与了近20项伴随诊断产品临床试验和上市,包括全球第一个K药在MSI-H泛实体瘤中的伴随诊断试剂盒,先后实现经济效益超2亿元。先后发表Science、Curr Biol等SCI期刊12篇。加入先声诊断之后,先后获得国家工信部国家重点人才工程A类计划、国家科技部外国专家重点支持计划、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萃研究员计划项目、南京市紫金山英才先锋计划外国人才项目、玄武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等。

2023年07月19日

智能光电系统团队——魏新国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魏新国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10211
装备制造
魏新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测量、天体敏感器及天文导航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19年建所以来,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获授权12项,软件著作权6项,在航天姿态识别、航空机载视觉、轨道交通智能检测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与航天主流商业卫星公司、航空工业集团飞行试验研究院、国家铁路集团相关技术主导路局、中国铁建电气化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以来科研经费超过6000万元。

2023年07月18日

数字制造装备团队——丁汉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丁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16
装备制造
丁汉,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电子工程领域领军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器人化智能制造”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 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能源、轨交和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 牵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04重大专项、国基金、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等省部级以上竞争科研项目42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近亿元;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研究院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解决了复杂曲面零件自适应加工、大结构件机器人加工等世界性难题。获得科技领域奖励14项,,其中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18/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1年)、机械工业技术发明特等奖(2022年,全国唯二)、中国智能制造十大进展(2018年)。在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实力位于省内顶尖、国内领先水平。与天奇自动化、徐工施维英、南京音飞等江苏省内产业骨干单位联合发起组建“江苏省物联制造与物流装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牵头成立惠山区服务型制造战略产业联盟、惠山区机器人应用技术战略产业联盟、惠山智能制造服务联盟,

2023年07月18日

先进汽车技术团队——成波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成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19
装备制造
成波,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先进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团队拥有40多名资深专家、80多名领军人才、500多名技术骨干、1000多名行业紧缺工程师。汽车所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35项,获项目经费5701万元,其中,国家9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14项。获专利授权350余项,主导了20项各级标准的制定,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在复杂交通环境融合感知、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打破国外垄断,成为60多家主机厂的核心供应商;全景泊车系统,是国内首个进入乘用车前装市场的智能驾驶产品,销售超100万套,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与丰田、日产、壳牌等国际一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1472万元。

2023年07月18日

功能食品开发与技术创新——孙力军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孙力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233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孙力军,研究员,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在宁部属科研院所“科技标兵”,全国感官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6)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江苏省标准化专家库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3名。 研究室先后承担联合国商品共同基金(CFC)国际技术培训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和课题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余项,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研究室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科技成果转化或合作开发企业30余个,企业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广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份。

2023年07月17日

微波光子技术——潘时龙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时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4
电子信息
潘时龙,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共14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专利授权43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针对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通信领域应用面临的高分辨测量难、噪声带宽大、非线性杂散多三大问题,提出了基于有效分量标注的非线性误差抑制、基于可调精细选模的非线性杂散抑制、基于多域相干对消的非线性串扰抑制等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噪声和非线性对微波光子测量、信号产生和信号处理的性能限制,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低相噪光生微波源、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等样机,在军民系统应用69台套。与华为、长飞、中航光电、上海航天电器、中电/中航/中船集团下属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200万元。

2023年07月17日

半导体封装-孙鹏团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孙鹏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10165
电子信息
孙鹏,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产研院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所长;主持及参与了6项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工程、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工信部国家创新中心及产业服务平台项目,10余项省市重点科研类项目,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学术论文20余篇,被SCI、EI检索10篇以上;累计申请5项美国专利、9项PCT专利和130余项中国专利,其中已有60余项专利获得授权(含3项美国专利);参与翻译专著1本。 孙鹏待领的团队共有人员319名,其中独立法人全职人员共259名,常驻兼职人员36名,兼职人员13名,流动人员11名;其中,领军人物4人,高级职称10人;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与省市科技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14余项;截至2022年累计申请专利1163件,授权专利607件,主持及参与制定标准17项;已服务327家企业,达成1224项合作。

2023年07月16日

组织工程神经的构建及应用等——杨宇民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宇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杨宇民,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团队成员中有中科院“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江苏省优秀创新团队。 团队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研究,围绕神经损伤与修复开展研究,在国际上该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 2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其中1区且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有2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21项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团队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与江苏益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球首次将壳聚糖加工成具有各种规格、性能优良的神经移植物,已应用于临床并产业化应用,已于2020年12月取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3年07月16日

海工装备制造与流体机械节能技术——施卫东教授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2
装备制造
施卫东,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副主委。兼任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泵及系统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农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兼排灌机械分会副理事长等。曾任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 本团队拥有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12项。团队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高效大功率矿用多级泵广泛应用于重点矿山企业,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等设备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海工装备本土化配套率。与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江苏神通、江苏亚太、山东双轮、山东心传等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