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多光谱图像融合的智能信息感知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本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5
电子信息
常本康,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政府津贴获得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夜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微光夜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外技术》副主编,《应用光学》编委。已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近三年来,承担了国防973、总装瓶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创新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在图像融合、成像系统、光电阴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向荣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楼佩煌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05
装备制造
楼佩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精密加工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减速机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 本团队已经形成由7位骨干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4名讲师、22名博士生、52名硕士生组成。其中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1人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1人当选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评为省首届创新创业先进个人,1人获德国洪堡基金奖励,1人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 团队特别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轨道式输送机控制装置ZL200710021029.8”获江苏省第六届优秀专利奖;发表文章2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85篇;Web of Science他人引用100多次,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平台)他人引用1500次,出版专著5部。 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团队近五年来承担了5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经费近1200余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3年10月01日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技术——阮新波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阮新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02
电子信息
阮新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 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面上项目。发表SCI论文74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高功率密度机载多脉冲电源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在先进飞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并网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电子科工集团第14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台达电子、光宝电子、美国伊顿、电子科工集团第38研究所、金城机电液压工程中心、华为有限公司、无锡发动机控制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风能与太阳能技术研发团队——王同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同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797
能源环保
王同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 Arthur Charles Main Prize(排名第一)。长期从事风力机叶片设计、风电并网发电等方面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多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国家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获第3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在大型风机设计、新能源发电以及新型无刷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和起动发电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双凸极电机、无刷直流电动机等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3年10月01日

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782
能源环保
本团队现有主要成员1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近5年来,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项目等项目25项;发表SCI论文1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45项,专利应用转化率逾50%;特别是自从2008年重大水专项实施以来,团队作为淮河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针对淮河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实际状况,以再生水利用及风险控制为核心,突破了工业、城市、工业园区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形成了“废水能源化与资源化处置—中水循环利用—尾水生态净化”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在淮河污染最重的二级支流贾鲁河进行示范,重点开发了以磁性树脂吸附为核心的工业与工业园区废水、城市污水深度净化与回用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磁性树脂产业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五龙口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原纺织工业园区、拓洋实业发酵制约废水中得到应用,同时在太湖及淮河其他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每天处理水量平均达40万吨/天,每年使4000万吨再生水得到有效回用,贾鲁河水质显著改善,初步建立了重污染子流域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支撑了淮河水质的持续改善。 团队负责人李爱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专项“十二五”淮河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05-2010年担任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苏省首届“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六大高峰”优秀人才,受江苏省“攀登学者计划”资助。 团队2007年“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创新团队;2010年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011年团队所建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被确定为国家水专项所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1年与淮河流域13个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的“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联盟”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也是水专项唯一获批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单位。 目前,以本团为主要技术支撑,成功构建了从应用基础研究(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推广(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创新技术联盟)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13年10月01日

新材料----潘毅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781
电子信息 新材料
潘毅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材料化学家,现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科技部863专项首席科学家。兼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史方教授是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