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内外网融合通讯软件技术开发——尹建伟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建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1
电子信息 其他
尹建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科技部电子服务基础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A类),浙大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智慧城市与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浙大-电信ECP融合通讯联合研发中心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常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云计算、平台软件、融合通讯、数字医疗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工作。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二)。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授权30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专利授权实施许可10余项,获软件著作版权8项。在云计算、融合通讯、老年健康服务相关的平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Avaya、中国电信、AudioCodes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胡国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0
能源环保
胡国文,国家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全国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盐城市特殊贡献津贴专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硕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企业博士创新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微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能源汽车研究成果已在电动汽车汽油直流发电机48V/30A充电稳定控制器、电动汽车铅酸电池72V/30A充电器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铃高电动车有限公司、江苏玖宇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德澳汽车检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5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中药提取分离成套装备及自动化与在线质量控制技术——陈勇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09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浙江大学现代中药创制团队由浙江大学药学现代中药研究所骨干教师组建成立,涉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过程工艺优化、重大装备研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多学科研究和应用领域。团队现有教授1人,研究员2人,副教2人,另有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50余人,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学术团队,开创了中药先进制造方向。团队领军负责人为刘雪松研究员。 团队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注重学科前沿的研究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同时重视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与高效、节能新型装备研制等应用研究。 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22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励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30多项专利授权,4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2项为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组建以来提出微成像、近红外等中药过程分析新方法,建立了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组织开发了 “BVD真空带式干燥机组”等新型高效节能制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已实现产业化;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新型重大装备技术等学科交叉技术成果创新融入并建立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在提高中药制药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团队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数十家大型中药企业,并利用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实时监测和调控。

2013年10月01日

矿业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研发——陈耀武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耀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78
电子信息
  公司的管理团队由来自业界一流公司的具有丰富经验和很强业务能力的专家组成,实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并重,同时通过已有的市场积累大力进行市场拓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公司的稳定发展。公司董事长由公司法人陈耀武博士担任,公司总经理由余福荣担任,聘请吕菡担任公司监事,市场总监由岳猛担任,生产和质量管理高管由周茜担任,研发高管由许毅杰担任。   公司总经理余福荣,男,1998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学位,长期在国内通讯企业工作,从事过固网、光网络、3G、数通、存储、多媒体等领域研发工作,主导华为-3com公司新业务拓展,包括L3+、EPON、存储、多媒体等,创立华为-3com公司存储产品线及多媒体产品线,目前合并为存储及多媒体事业部,被评为公司级资深专家;长期从事团队的管理工作,团队管理经验丰富。   市场总监岳猛,男,1998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在华为-3com公司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过第三代移动通信GGSN产品,以太网交换机S8500的市场推广工作,其中S8500单产品实现年销售额11.3亿,产品先后大规模应用于国内运营商和百度、腾讯、淘宝等互联网骨干企业。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获得过华为-3com公司的最高荣誉总裁奖。

2013年10月01日

高性能太阳能反射镜制备技术——左岩团队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左岩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0974
新材料
左岩,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玻璃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玻璃材料增强、镀膜、成型、层合等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在特种玻璃制品、玻璃深加工新技术,尤其是国防军工高性能风挡玻璃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和多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XX号工程座舱圆弧风挡透明件研制”;“直X机层合座舱玻璃研制” 等多项涉密国防科工重点项目;获2003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等。

2013年10月01日

环境污染化学及生态控制——丁成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丁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73
能源环保
丁成,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工学博士,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第三批(2006年)及第四批(2011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2009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兼职硕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科技创新项目3项、国家富民强县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创新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化工清洁生产、固体废物处理、水污染控制和废气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乐果生产线清洁生产及废气治理、造纸废水人工湿地处理、化工生产废气生物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双灯造纸有限公司、江苏锐毕利、江苏利民农化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玻璃开发——汪洪博士团队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汪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6
能源环保
汪洪,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及高工3人、高工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5项。在Low-E镀膜玻璃、太阳能吸收涂层、抗划伤硬质涂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建材玻璃公司、信义玻璃、新福兴玻璃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高分子改性材料与应用——周健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周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4
新材料
周健,教授,硕导。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近五年来,团队主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1项,开展各类横向研究20余项,与企业共建江苏省塑料管道系统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第六届江苏省优秀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参与并完成国家标准制定1项。 本团队在长期科研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以产学研合作、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特色。尤其是在环保型新型阻燃塑料开发、高性能化改性塑料开发、车用水性涂料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其中代表性成果:“无卤阻燃聚乙烯新材料”被常州市登峰塑料有限公司应用于产业化生产,生产所得产品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同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环保型无卤阻燃聚丙烯新材料”被常州市改性塑料厂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同年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PVC-U给水管件专用料”,该项成果被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累计实现产值达1亿5千多万元。“高抗冲PVC-M给水管件专用料”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同年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合作单位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应用该成果后出产的产品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学功能材料与激光技术创新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德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沈德元,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双创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入选者。“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江苏省“激光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余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5项。发表SCI论文约150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高功率中红外激光技术和透明陶瓷等先进光学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苏州安洁科技、苏州德龙激光、江苏大族粤铭激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及学科建设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0
装备制造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丁建宁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4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