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材料环保助剂开发与产业化——蒋平平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平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36
新材料
蒋平平,1957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6年-2011.1年一直担任江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荣获2007-2008年度江南大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称号、2010获无锡市“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2010年获江南大学“荣智权奖教金”。在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到了国内本行业的认同,曾连续四年在全国塑料助剂行业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作特邀报告,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现任中国工程塑料协会助剂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全国水溶性高分子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塑料助剂》期刊编委、《增塑剂》期刊主编、《Journa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特聘中国编辑。2012年获得无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都为副教授。2006年以来,本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联创项目、江苏省国际合作课题和江苏省创新团队等研究项目12项,围绕国家产业导向的研究项目,主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品质环保增塑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08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环保增塑剂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获安徽巢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SCI、EI及国内核心等刊物上论文7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增塑剂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和《环保增塑剂》(国防工业出版社)。与常州市武进佳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建德建业有机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生防与细菌分子生物学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学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8
现代农业
团队负责人高学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植病生防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第三届编委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科研助理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7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在harpin蛋白生物农药和芽孢杆菌生物制剂研发和应用方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芽孢杆菌生物肥料和脂肽类生物农药在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植物病害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与无锡亚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阳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科研经费50万元左右。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肥料技术——沈其荣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其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4
现代农业
沈其荣,男,博士,国家教学名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组组长,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有机肥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学科组组长。从1982年攻读硕士和1985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一直从事有机肥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有机肥的项目5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重点研究了有机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的机理、微生物有机肥克服蔬菜连作生物障碍的机理、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产业化开发等工作,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所研制的肥料产品获得34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1项专利获江苏省专利金奖(第一完成人)和国家专利金奖(第一完成人),发表SCI论文158篇),总引频次1200多次,H指数20,主编出版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现兼任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中心主任,农业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太湖水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PEDOSPHERE (SCI刊物)副主编,曾任PLANT SOIL编委和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获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完成突出贡献奖”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有机肥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10人、副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48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有机肥研发、功能型生物有机肥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微生物有机肥料配套技术”成果已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新天生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明珠肥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X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肉品加工技术——周光宏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2
现代农业
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畜产品研究会名誉会长;863计划领域专家;国际期刊《Meat Science》副主编;联合国UN/ECE农产品标准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2人。近几年,先后承担与冷却肉相关的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得鉴定技术成果和新产品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件,制定相关国内外标准10余项,出版了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冷却肉加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低温肉制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雨润集团、苏食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300余万元。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98.2亿元,新增利润6.8亿元,新增税收2.1亿元。

2013年10月01日

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朱伟教授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20
能源环保
朱伟教授、博士生导师,"863"首席科学家。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固体废弃物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太湖富营养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日本土木学会会员、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员、江苏省地下结构与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针对我国湖泊、河流环境治理中产生的大量淤泥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国内率先研究固化处理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淤泥与废弃EPS颗粒混合制取高价值轻质土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项专利和独特的技术体系。已在无锡长广溪堆场淤泥处理、管社山底泥清淤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得到了南水北调东线清淤工程、多项水库清淤工程的重视。 针对我国污水厂污泥大量发生但没有适合国情的处理方法和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于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通过研究改变其物理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变化等特点,开发出基于骨架构建的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在苏州甪直污水厂得到成功应用。目前,结合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开展得污泥预处理填埋工程,深圳福永淤泥处理场工程,正在开展进一步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获省部级奖励8项,申请专利24件,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2013年10月01日

PCC桩复合地基技术——刘汉龙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汉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6
装备制造
刘汉龙,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PCC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开发、软基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PCC桩复合地基成果已在京沪高铁、长张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苏铁建筑工程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高端电子制造技术及装备——胡跃明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跃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1
其他
胡跃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该创新团队拥有全职研究人员20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和研究生等研究人员60余人。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精密电子组装技术(SMT)及装备、精密电子封装技术及装备、光学检测技术及装备、先进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的重点重大项目10余项,自主研制了全自动LED及元器件贴插机、全自动系列贴片机、全自动光学检测机和半导体芯片全自动键合机等精密电子制造设备。目前已实现批量产业化的产品有全自动LED及元器件贴插机(国际同行中领先,LED插件速度高出国外机型50%,形成年产200余台规模)、全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年产300余台规模)、全自动半导体芯片键合机等。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8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和论文120余篇

2013年10月01日

精密装备与现代控制技术——张宪民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宪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0
其他
张宪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该创新团队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工11人。该团队主要从事包括精密装备、机构动力学与现代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0多项,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60余篇次。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印刷线路板无铅联装成套设备,创产值4亿多元,申请国美国、加拿大、欧洲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美国、加拿大、欧州、香港发明专利各1件。部分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国家专利优秀奖等。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人机交互与视觉计算——金连文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金连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08
其他
金连文,教授,博导,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广东省高校“音视频图文智能信息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无线通信网络及终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微软技术俱乐部顾问、新浪微博社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25项。作为主要成员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5)各1次。长期与国际知名IT企业如微软、Motorola等合作,相关技术先后授权给Google、百度、Nuance、盛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使用。

2013年10月01日

金属零件3D打印直接成型装备与医学应用——杨永强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永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06
其他
杨永强,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历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焊接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院长,广东华欧焊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3D打印技术联盟顾问,广东省现代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焊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部委以上项目10余项,其中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省部产学研重点项目2项,粤港招标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57项。本团队在3D打印技术,尤其是金属零件的直接成型技术-选区激光熔化成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3D打印技术成果已经应用在牙科矫形的个性化舌侧正畸托槽的定制,牙冠固定桥的SLM数字化制造,个性化膝关节假体的定制等。与广州瑞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常州市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瞿金平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瞿金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05
其他
瞿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拥有教授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工8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含“教育部跨世纪人才”)7人。 该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的研究。率先提出塑料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成型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高分子产品制造技术新技术及装备。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权25件,国际发明专利3件,鉴定成果30多项,多项成果被鉴定为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发明创造奖金奖1项、中国专利发明创造奖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200篇,出版著作15部,国外出版公司出版英文专著2部。

2013年10月01日

天然香料生态高值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卫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03
现代农业
张卫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技术管理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天然香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团队现有技术人员11名,其中正高级1名,副高级7名,中级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1名,江苏省333工程专家5名。 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项,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项,相关技术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出版专著2部,还构建了我国辛香料标准化框架体系,通过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制修订国家标准42项。在辛香料种植技术、质量安全技术和新型加工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先后在王守义十三香、宏芳香料有限公司等十多个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团队还先后建立了南京市食用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天然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团队依托单位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是ISO34/SC7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委员会香辛料分技术委员会的中国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单位,是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SAC/TC408)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