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等离子体及纳米技术开发及应用——王祥科团队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下属二级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祥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6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祥科,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主任,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研究生导师”、日本静冈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聘教授、苏州大学讲座教授,国际学术刊物《The op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toxicology journal》、《Energy & Power 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安徽省科技厅等课题和科技奖等奖项及项目评审专家。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多项,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10多项,博士后基金项目多项。已发表SCI论文14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其中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获2010年度安徽省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及2012年度安徽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等多个奖项。

2013年10月02日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人直升机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韩建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4
装备制造
韩建达,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机器人学研究室主任。齐俊桐,项目负责人,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成果获201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20人。在无人直升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博翔W40、W100无人直升机系统已在精准农药喷洒示范应用、皖电东送、芦山地震搜救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3年10月02日

先进功能膜分离技术——刘必前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必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3
新材料
刘必前,研究员,江苏省2009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9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自1982年以来先后从事高分子合成、橡胶、塑料、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高分子膜的制备技术、工艺和精细化工材料等方面有突出成就。本团队有从事功能分离膜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后1人。在SCI刊物以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84篇。申请专利136项。在新溶剂再生纤维素、改性聚烯烃微孔滤膜,先进储能新材料等方面有突破性研究进展。

2013年10月02日

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万立骏院士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万立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2
新材料 其他
万立骏院士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大会国家代表、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2日

致力于临床检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研发的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弼陡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0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王弼陡,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州医工所医学检验制品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至今分别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和苏州医工所工作;2011年获得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博士学位。一直从事航天遥感及医疗光谱仪器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成功组织完成多项产品的产业化工作。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成功融资并转化“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共发表论文10余篇,EI检索3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专利2项。

2013年10月01日

果树设施栽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王金政团队

山东省农科院

团队带头人:王金政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20
现代农业
王金政,男,1959年8月生,山东省诸城市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分配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育种室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1998年4月任所长助理,2001年任副所长至今。曾挂职山东省临沭县和博兴县科技副县长,现为山东省果树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科研学科带头人、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山东省果品流通协会会长、山东省果品开发协会副会长、山东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园艺学会果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食品标准化专家。 主要从事果树遗传育种和设施栽培工程技术研究,研究搜集和保存利用果树种质资源13个树种460余个品种,选育和推广果树优良新品种60多个,其中18个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山东省林业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丰富了我国果树良种资源,推动了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和良种产业化发展。主持完成的“果树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相关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研究提出适宜设施栽培的果树一系列配套良种;研究了优质果品生产的生理机制及调控技术,制定出设施条件下各种果树不同发育阶段的调控标准及技术措施;研究制定了果树设施结构的区域化模式与参数,提出了适宜多种果树栽培的三种“中国特色”的优化设施;系统研究了果树设施栽培综合管理技术,制定了塑料大棚樱桃大树优质高产栽培,塑膜日光温室油桃、李、杏当年定植、当年扣棚、翌年丰收,温室葡萄“一栽多年制”,草莓周年生产等果树设施栽培的综合配套管理技术规程,建立了果树设施栽培的工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山东、河南、辽宁和甘肃等8个省、市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果树设施栽培产业的发展,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主持完成的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凯特杏选育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选育出果个大、自花结实、优质高产、抗病耐瘠、抗寒耐晚霜的优良品种——凯特杏,在杏树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方面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凯特杏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及设施结构等属国际创新,研究成果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金政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加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多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12项,其中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报告60余篇,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6部,录制果树技术宣传专题片10多部。

2013年10月01日

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定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2
其他
张定华教授,我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现任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信部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三航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2011计划”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造工艺学组召集人。 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共有人员26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9人、副教授16人。2009年以来,团队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19项,其它国防基础预研和工艺攻关项目35项,研究经费累计约1.95亿。在创新团队建设期间,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索引31篇,EI索引169篇。申请国家国家专利74项(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39项,技术标准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立体成形(3D打印)技术——黄卫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0
装备制造 其他
黄卫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90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立体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飞行器等国家高新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内多家航空航天院所、企业及大型燃气轮机,风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仿真与宇航计算技术联合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继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8
其他
团队负责人张卫红教授,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团队立足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发展国际学术前沿,针对航空航天、机械装备研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问题,深入开展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省部级二等奖三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新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国防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车辆电液控制及节能团队——刘昕晖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昕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3
装备制造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X 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709计划、863计划等共4项。发表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4余项。在反恐装备、越野工程车辆、工程车辆混合动力节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于海业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海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2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于海业,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吉林省第八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长春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农业生物环境测控、叶绿素荧光技术检测植物生理、林下参光环境建模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22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交通运输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刘清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9
其他
本团队主要面向船舶、港口等交通运输领域开展系统分析与建模、自动监测、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仿真及其信息系统集成等工作,以期达到船舶、港口装备系统的最优控制、节能环保、状态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的目的。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本团队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工程结合,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智能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已经完成30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多项。基于工业网络的计算机实时监控与自动化技术在长江航道铺排船成功应用后,与长江航道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发的门座起重机实时监控和作业考核系统在湛江港投入应用后,散货装卸过程得到规范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开发的皮带运输系统优化管理系统在港口得到成功应用,与武汉南华工业设备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港口推广应用。通过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系统研究开发的港口起重机MCMS与上海西门子公司合作在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