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技术工程实验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涤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6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陈涤平,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养生理论整理发掘与创新研究、中医内科脾胃病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目前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人才协作组”负责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保健养生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世界健康促进会会长,江苏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等职。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1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共24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专利授权7余,获奖励7项。在产学研的结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发展。与南京丰盛集团、江苏亚邦药业、南京科惠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健康养生工程实验室,省局共建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南京市健康养生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优势学科中医学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勉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勉华,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专业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精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主持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0人,其中博导19人,教授32人;国医大师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6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发表SCI论文2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与石家庄以岭药业、丰盛健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33万元。 本团队依托中医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有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南京)、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药)、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等多个研究平台。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段金廒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段金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段金廒,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3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近X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研制开发中药新药5项,新药材原料及功能型产品生产批件3个;为国家、行业和企业修订或制定药材及其产品质量技术标准5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科研、教学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7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名;获江苏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4名。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方剂基础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材公司、江苏济川药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2日

化学团队——郭荣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0
新材料
郭荣,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胡效亚,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青年化学奖”、 全国“优秀青年化学奖”、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8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26人、副教授4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0余项。发表SCI论文620篇,获授权专利7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在软物质化学与材料、超分子与合成化学、电化学与电化学传感器、环境材料化学、食品化学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化学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先后与8家企业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6家企业共建研究生创新工作站,建成了江苏省化学化工新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研发成果的转让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与扬州元亨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普尔顿企业集团、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85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作物学——王余龙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余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8
现代农业
团队负责人王余龙教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2人,其中博导15人,教授26人、副教授21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项25项。发表SCI论文129篇(最高影响因子9.883),获专利授权近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转化作物新品种10个,作物群体质量栽培等主推技术示范推广1.3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多亿元。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4210万元。 本团队依托的一级学科作物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省重点学科,作物学同时还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建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

2013年10月02日

兽医学——刘秀梵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秀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7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学科带头人:刘秀梵,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承担“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以及一批部省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众多研究成果。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城疫检疫规程”2000年被农业部鉴定为国家标准,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多项。在国内率先将单抗技术应用于动物疫病研究和控制领域,研制出针对重要畜禽病原体的单抗100多种,建立了快速诊断检验的新方法;研制出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2+3型双价活疫苗等5种新疫苗,取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已批准工业化生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团队现有人员7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5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5人,预防兽医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兽医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学科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组成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华农业英才奖” 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农业部蛋鸡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第一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专家组组长、副组长和委员共8人。1人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有14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和江苏省“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预防兽医学创新团队继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后,又于2009年顺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防制与食品安全”创新团队被评为扬州大学科技创新团队。2007年本学科被人事部与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3年10月02日

数值预报与资料同化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邹晓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5
其他
团队带头人邹晓蕾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聘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1981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学位。美国较早从事数值预报资料同化研究的专家,长期从事气象数值模式和资料同化系统发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先后发展了美国国家气象局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MM5和COAMPS海军两个中尺度区域模式的四维变分同化系统。首创了地面降水和GPS掩星等资料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发展了台风初始化和臭氧资料应用于台风预报中的新技术。主持美国NSF、NASA、NOAA和ONR支持的多个项目,发表90多篇高水平SCI学术论文,培养了20多名资料同化方面的博士和博士后。1999-2005年任美国天气研究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6-2009年任美国THORPEX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任美国HWRF卫星资料同化负责人。由于在气象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多项开拓性成果和在气象教育方面的特殊贡献,美国气象学会在2008年授予邹晓蕾教授“美国气象学会(AMS) Fellow”的终身荣誉,授奖理由是“基于邹晓蕾教授二十多年来在气象卫星资料同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用同化方法改善飓风初始化和预报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资料同化教育和培养杰出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方面的特殊贡献”。2008年以来,邹晓蕾博士作为我校特聘教授回国从事我国数值预报和资料同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和科技部公益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以及地面常规资料、雷达卫星遥感资料及同化等多项对改进中国数值预报水平有重大意义的业务研究项目。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8人,其中博导21人,教授25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近5年来,本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近五年来,团队研究人员在数值预报与资料同化理论与方法及其系统发展、卫星辐射率资料分析与质量控制、台风机理与预报、GPS掩星资料同化、气候变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对数值预报资料与同化的理论和应用以及气候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大气科学学科作为学校的支撑学科,学校给予特殊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政策。另外,中国气象局对于本团队的科研工作和发展,在局校合作的框架内,在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方面也给与大力支持和倾斜。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高校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创新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银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4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20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雾霾机理及监测预警方法、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气象雷达理论及应用、雷暴云大气电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散射式云粒子探测器光学系统” 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且被“南京微冲科技有限公司”使用,5项研究成果得到气象业务推广。与南京中网通信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千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团队-丁恩杰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恩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3
装备制造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职工17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截止2012年9月,研究中心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主要研发机构6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市级奖励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发表核心刊物论文27篇,被SCI、EI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共1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2011年11月,在徐州夹河煤矿建设的“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通过两年的努力,研究中心已初步具备了“三个感知”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研究中心将围绕“三个感知”核心建设内容,以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引领,完善系统、加强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发展

2013年10月02日

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研究团队-朱真才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真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2
装备制造
朱真才,1965年10月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委员会提升设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煤矿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科研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20余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 人。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项、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科研项目2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4件,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EI收录78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013年10月02日

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张德坤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德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德坤,1971年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动磨损及疲劳、微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矿山机械可靠性。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摩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先后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九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208台(套),总投资1800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778M2。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葛世荣所长(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以矿山耐磨材料设计及摩擦学性能评价、摩擦学非线性理论、生物材料及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摩擦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救灾机器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部科研计划项目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和多项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课题。目前科研团队已取得多向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现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80余篇被Ei收录,获专利20余项,特别是特别是医用钛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获得美国、欧盟和国内专利。研究所目前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欧盟COST533科技计划亚洲区域唯一合作成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摩擦学中心以及中英生物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合作中心。

2013年10月02日

生物医用功能材料优势学科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戴志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0
生物技术与医药
带头人:戴志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333工程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1人,教授13人、副教授4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优势学科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4项,江苏省科技厅前瞻性联合研究面上引导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30篇,获专利授权2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抗凝血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可控合成与功能化、生物活性分子检测技术、抗肿瘤药物筛选及抗癌机理、药物载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聚氨酯基抗凝血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功能化、生物活性分子检测技术、抗肿瘤药物筛选及抗癌机理、药物载体等成果已在心血管支架及血管补片、特殊有机分子催化合成、疾病分子检测等中得到应用。与福隆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及苏州艾迪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7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