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3
其他
程新,男,1963年1月生,博士,教授,现任济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硅酸盐通报》、《中国粉体技术》、《建筑材料学报》《水泥》期刊编委。曾荣获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大学毕业生,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在特种水泥材料方面,首次合成系列硫铝酸钡钙矿物,研制了新型水泥—硫铝酸钡(锶)钙水泥,形成了硫铝酸钡(锶)钙与硅酸盐矿物为主导矿物的水泥制备技术,建立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硫铝酸钡(锶)钙水泥科学技术体系。围绕该领域的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获得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在水泥基功能复合材料方面,首次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在材料的设计、性能、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军品配套“十一五”项目、国家建材行业研究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攻关计划等科技项目30余项。

2013年10月02日

医药中间体工艺研究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庚修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2
其他
郑庚修,男,1964年9月出生,山东宁阳人,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省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农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从事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开发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小分子催化研究、膜回收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山东省、济南市、泰安市及江苏省科技立项评审和科研奖励评审、各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和市级以上人才计划评审。 团队现有核心科研人员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在头孢类新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研究、新型农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开发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小分子催化研究、膜回收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5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奖励基金,济南市攻关计划等项目资助。先后申请专利1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013年10月02日

电力仿真技术研发团队

南京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董学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1
能源环保
董学育,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热能工程)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电力行业企业委托开发仿真机系统30多套。在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仿真技术、燃汽轮机发电机组仿真技术、高电压试验仿真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仿真机系统成果已在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公司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华润铜山电力有限公司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精细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85
能源环保
团队负责人陈群,男,1963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中石化集团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 83 篇,其中重要 67 篇,核心 16 篇,申请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双酚A生产、乙二醇精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星辰材料、扬子石化、漂莱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97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热能与环境技术——喜冠南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喜冠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4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喜冠南,男,教授。南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内燃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2年,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江苏省科技计划(工业)项目,两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南通市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以及若干横向课题。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获专利授权1项,在审批专利24项。获市级奖励1项。与与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国谊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南通普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南通康菲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海门兴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怡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通皋液液压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两年科研总经费达15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邱冠周创新团队)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邱冠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创新研究群体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邱冠周为学术带头人,群体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 3人、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3人、重点骨干教师7人,是支撑我国矿物原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队伍,平均年龄41岁,被国外学者评价为“长沙学派”。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现状,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金属浸出能力的原生硫化矿专属菌种选育、耐高温、高毒性离子抗性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生物浸出速度的提高以及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净化等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群体成员通过六年的努力,构建了第二代群落基因组芯片和功能基因芯片,创立了浸矿微生物活性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获得了高效菌株,建立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浸矿微生物菌株的菌种库;阐明了浸矿体系微生物群落与功能活动及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浸矿微生物铁硫氧化系统与矿物氧分解机理,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生物浸矿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理论之争的问题。利用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提高了细菌浸矿的浸出速率与浸出率,为解决低品位原生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技术原型。围绕硫化矿生物提取的有限目标,以团队形式组织科学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项,申请专利34项,其中授权1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108篇。已全面实现研究群体的科学目标

2013年10月02日

(杜勇团队)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2
装备制造 其他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由黄伯云院士任学术指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勇为学术带头人。该研究群体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 该群体致力于特种粉末冶金材料设计理论及应用、轻质高温粉末冶金材料、高强粉末冶金纳米晶/超细晶材料等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制备过程控制理论及制备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研究了复杂体系粉末冶金材料的设计、组织结构与性能调控,解决了粉末冶金材料非连续向连续体演化过程控制的关键问题,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解决了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关键用材问题。近五年,群体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58篇,SCI引用356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群体拟围绕粉末冶金材料设计与控制,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队伍,把本学科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这是中南大学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入选的国家创新群体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功能性纺织品研发-高强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强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81
新材料 其他
高强,南通大学研究员,江苏省产业用纺织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活性炭纤维及其应用、生化防护面料及服装、特种纤维纺纱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同康活性炭纤维面料有限公司、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多项成果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3年10月02日

新能源及其装备—袁银男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袁银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8
能源环保
袁银男,教授,博导,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16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具有智能和健康监测功能的多级顶推紧固器”和“ 石油天然气装备工程系列吊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上述成果分别在南通市公共交通、相关企业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顾晓松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晓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一支作风严谨、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实验室教学及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等荣誉称号。研究团队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厅级课题146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合作2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5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50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13部;获欧洲,俄罗斯、澳大利亚发明专利各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5项。实验室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二等奖(1项)等各级研究成果奖12项,2项成果成功的进行了技术转让,正进入产业化。

2013年10月02日

废水资源化及深度处理技术——张亚雷团队

同济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亚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3
能源环保 其他
张亚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90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资源化处理、重金属废水资源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均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林学王明庥院士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明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2
现代农业
林学一级重点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8人。其中,教授33人(博导)、副教授20人、讲师12人,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贴1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1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人、领军人物3人、学术骨干1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 学术带头人16人。近5年来,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50名,现有在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9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