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130个团队

2023年07月22日

光学仪器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90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1日

药理学——刘文涛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文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文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975年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1998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得药学本科学位;2001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2007年2月至2010年9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Parker 医学院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作为引进人才受聘于南京医科大学,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国家重点学科),任科研副主任。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任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主持工作)。2021年4月任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副所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40篇,获专利授权6项。获山东省泰山产业教授,近5年科研总经费500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及药物防治——季勇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季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8
生物技术与医药
季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国自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团队成员约10人,其中国家优青1人、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团队紧密围绕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与防治,以分子流行病学靶点筛选为导向,精准的分子机制研究为手段,有效推动基础研究向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转化。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表观遗传学调控心血管重构新机制、心血管防治干预药物研发等方向重点突破,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贡献力量。近5年,本团队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20件(其中国际专利3件(欧洲、美国、韩国))。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包括全国创新争先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在心血管疾病分子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目前在研课题科研总经费达23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重大脑疾病药物靶标研究与转化-韩峰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7
生物技术与医药
韩峰,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双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提出的“靶向神经血管单元药物靶标发现”理论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突破了“神经-血管耦合”的重大脑疾病研究技术和方法瓶颈。成功制备了活体实时动态检测脑损伤规律等可视化示踪与药物筛选工具。多种探针实现成果转化,已分别由百灵威科技及Cell Technology公司推广。与先声药业、奥赛康、扬子江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抗体工程与肿瘤免疫治疗——冯振卿团队

南京医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冯振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6
生物技术与医药
冯振卿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肿瘤分子病理学、抗体药物、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稀有血型抗体研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共11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1项,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专项2项。发表SCI论文43篇,获专利授权2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获中央军委颁发的军队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项。团队在抗体工程药物、抗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研制及开发靶向cMet、Trop2、TLR4、VEGFR2等抗肿瘤治疗性抗体,PD-L1、Siglec15等免疫检测点抑制性抗体,抗人RhD、A、B等血型抗体,抗新冠病毒RBD、炭疽、狂犬病、HCMV等抗病毒中和性抗体及靶向cMet、TROP2系列双特异型、分泌性CAR-T及CAR-NK细胞。目前,已经与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控股有限公司、江苏力博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小分子药物研究中心、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隆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2200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智能系统与先进控制创新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裔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5
电子信息
智能系统与先进控制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形成了一支拥有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无人系统、导航制导、机器人等多领域背景的学术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扬州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在IEEE汇刊、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 团队围绕着国家和江苏省智能自动化领域的重大需求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从事无人系统建模与优化、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控制、多智能体协同等前沿技术以及抗干扰控制、自适应控制、事件触发控制等先进算法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机器人控制、多无人机编队、多机器人管控平台等技术上得到应用。与江苏庆亚电子有限公司、扬州亚普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雷龙安全消防器材有限公司、航空航天院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来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神经生物学及药效物质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颜丙春
职称:
团队编号:10284
生物技术与医药
颜丙春,扬州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十佳青年之星、扬州市绿扬金凤人才计划。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江苏省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科技技术进步奖、梁希林业奖等奖项7项。在中药功效物质基础、神经药理、纳米药物制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023年07月21日

配合物框架材料的电化学研究——庞欢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庞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3
新材料
庞欢,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江苏省杰出青年(2020);全球高被引学者(2020-2022);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2)。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7项(联合重点1项)。发表SCI论文40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R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R3)、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8,R1)、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R3)、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R4)。在配合物框架材料的可控合成、电化学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与江苏法比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扬州大学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创新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秀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扬州大学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创新团队拥有成员约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近5年,团队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团队围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与致病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动物疫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制中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累计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先后研制出用于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预防的10种新型疫苗,均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其中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项,研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此外,团队依托院士工作站、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与中崇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峪口、青岛易邦、宁夏晓鸣等国内农业科技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推动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3年07月21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郝振宇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郝振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1
生物技术与医药
郝振宇,江苏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生物化学学会会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员、江苏省免疫学会委员和江苏省遗传学会青年委员,累计共发表十余篇SCI论文。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环境微生物功能性、维生素K代谢相关的遗传病分子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023年07月21日

新能源技术及装备——丁建宁教授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80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丁建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Science Advances 1篇,出版编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银奖1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曾获亚洲光伏成就奖、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章、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镇江市人民奖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等人才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9人、副教授6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制造技术及装备、智能柔性机械电子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N型高效钝化接触电池低成本制造技术及装备成果已在硅基光伏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隆基、苏州迈为、双良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水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张洪程教授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洪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79
现代农业
本团队现有教师33人、博士后3人、实验室管理与科研辅助人员5人、博硕士研究生132人,团队负责人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1985、1993、2011、2014、2018年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主持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二等奖1项。2017-2019年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2022年主持获得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精确化、产质效协同栽培等多项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先后审定水稻新品种5个(其中4个已转让),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2017年,张洪程院士领衔的“水稻优质高效机械化精确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获评首届江苏省“创新争先奖”团队。2022年,张洪程院士领衔的“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