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15年07月11日

云计算与软件新技术——许峰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许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505
电子信息
许峰,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 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信息安全保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南京分论坛主席。 研发团队10余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6人。成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科研研发能力强,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国家需求、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数字流域等一批重大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团队创新特色显著,围绕水利领域软件的集成和共享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领域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柔性组装描述形式化方法,领域构件柔性组装技术体系,多种领域信息个性化语义搜索方法,成功研发了全国第一个水利云平台,解决了领域内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问题,成为大型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典范,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同时入选2012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件大事;全国第一个县级基础水信息平台,创立了“五个一”基础水信息平台架构;全国第一个移动式防汛指挥所软件平台,实现了现场信息的采集和上传,可提供数据感知、传输和共享功能,实现了与省防汛防旱指挥中心的高效联动,在防汛防旱救援以及应对局部突发事件中能有效提高现场指挥和处置能力。在领域软件体系结构、领域软件复用技术、领域应用支撑平台等方面形成特色,引领了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015年07月10日

新材料技术——催化吸附分离研究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晓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9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刘晓勤,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其中10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吸附剂及吸附分离过程、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工业催化过程、绿色化工工艺、煤化工、气体净化及废气处理技术等。研究成果在石化、化工、农药等行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煤化工》和《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委。曾获化工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石油化工、工业废气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石油化工生产常温脱氯技术成果已在石化、化工、农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黄金城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6475
电子信息
黄金城,博士,讲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1人,硕士以上学历5人。近5年来,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在抗干扰通信、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传输与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堰市东胜电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0余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西交利物浦大学大数据分析技术——张文健的团队

西交利物浦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力显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6473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累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与大数据和行为分析相关论文70余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150余篇,学术著作40余部,取得国际、国内认可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含国际)奖励10项。

2015年07月10日

管盖基因芯片技术——刘全俊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全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69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刘全俊,东南大学生医学院教授,博导,2008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第六届理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教授1人,博士后2人,博士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计划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新一代超高通量DNA测序系统及配套的超高密度基因芯片和试剂、管盖基因芯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通过无锡市530计划在无锡新区实施转化,二台AG100超高通量测序系统已经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运行测试,已经产出数千亿DNA 碱基的数据,并由南京普东兴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

2015年07月10日

海洋工程先进材料——周廉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常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56
新材料
周廉,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世界钛会执委会委员等职。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专题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成分设计及加工成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攀钢集团、沙钢集团、西部钛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战略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示范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李小平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45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李小平,李小平,1967年5月生,200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 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项目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科基金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8篇(SCI、EI、ISTP收录16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超高强铝合金材料制备和产品研发、制备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在航空航天、石油地质钻探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常州、天津、甘肃等多家大型铝合金生产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已建立大型喷射成形中试生产线,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银杏资源培育与利用——曹福亮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福亮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4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曹福亮,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起兼任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来,银杏资源培育与利用创新团队承担了与银杏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有关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5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3项、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2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等。 近五年来,本团队在国外刊物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2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选育出银杏新品种26个,筛选出抗性强的树种、种源、无性系和品种35个,获银杏新品种保护权6个,通过省级良种认证的银杏品种6个,10余项成果通过鉴定和验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梁希科普作品一等奖1项, 主编和参编6本著作和论文集。培养博士18名,硕士研究生45名,团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等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本创新团队注重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加拿大UBC大学等国外著名的教学、科研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同行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2015年07月10日

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周建斌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建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40
能源环保
周建斌,教授、博导。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工分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兵工学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活性炭测试委员会常委。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等近30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5部、编写本科及研究生教材5部。申请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鉴定成果10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入选2011年度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及2013年度“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教授3人、讲师5人,助理研究员1人,助理实验师1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多项、省部级鉴定成果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SCI论文8篇。本团队长期从事生物质热解(能源)与炭材料的教学、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与合肥德博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在全国多省市建立规模化生物质发电联产炭(活性炭、炭基肥等)、肥、热工程。

2015年07月10日

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常珊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436
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与医药
常珊,团队负责人,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广东省首批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第八批“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评议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美国NIH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近百篇,获中国及国际专利授权近1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原创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团队成员承接各项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7月10日

生物质灰(稻壳灰)混凝土新材料研发团队

淮阴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佘跃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427
能源环保 新材料
例: 佘跃心,淮安市533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333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4名,博士5名。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专业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陆续与相关企业结成科技帮扶合作伙伴。在固体废弃物利用、稻壳灰混凝土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5年07月10日

智慧城市,电子信息技术——张捷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捷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641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张捷,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远程监控、火灾监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火灾监测成果已在军用船舱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三一重工、玉材重工、康尼机电、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成都铁路局、洪都集团、北方信息控制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