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15年07月15日

观赏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815
现代农业
陶俊,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扬州大学花卉研究所所长、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观赏园艺专业部主任,草学二级学科草地景观植物与绿地规划博士点带头人,观赏园艺学科硕士点带头人,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理事、江苏省花木协会理事。主要从事观赏植物栽培生理、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围绕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这一主题开展的研究,丰富了城市观赏植物的多样性,促进了观赏植物生产的品种换代和技术更新,提高了观赏植物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观赏植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20多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选育出5个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鉴定,有4个品种进行了国际品种权登录,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10余项。相关技术成果已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应用,取得了加快繁育速度与提升苗木盆花质量等预期效果,并累计形成新增经济效益10余亿元。与扬州雅典娜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如皋市花木大世界有限公司、常熟市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微\纳米结构中的磁电、光电、催化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胡经国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经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80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胡经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在PRB、APL、JPCC、JAP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8篇,获专利授权2项。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团队主要开展(1)功能纳米材料磁光、磁电、光电等物理特性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2)复杂系统中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统计模拟及其预测、预估方法研究。

2015年07月15日

地理空间数据安全技术——朱长青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长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89
电子信息
朱长青,1962年11月出生于江苏阜宁。1982年7月获解放军测绘学院基础数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获郑州大学计算数学硕士学位,1997年6月获解放军测绘学院地图制图博士学位。 1982年起任教解放军测绘学院,1999年12月起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2008年5月起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9年5月起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0年4月起先后6次共26个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十余名,承担国家和军队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项目1项、总装备部项目12项、南京市“321计划”项目1项、横向项目30余项。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3),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4),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6),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8),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均排名1),第1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三等奖(排名1),2012首届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4)。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育才奖”银奖,荣立解放军三等功2次。 团队主持研发“吉印”地理空间数据数字水印系统,通过总参测绘局和江苏省测绘局组织的有两院院士参加的评审,已成功应用于国家和军队的测绘、地理信息、国土、规划、地质、军事等领域百余家单位。

2015年07月15日

禽用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刘秀梵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秀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秀梵,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权8项。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家禽重要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与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扬州优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南农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动物基因工程及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成勇学科科研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成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成勇,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2000年国家十大科技新闻(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获得者和成果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1项,省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省科技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8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项。在动物体细胞克隆、动物转基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羊胚胎素的提取、活化及在皮肤抗衰老的应用”成果已在生物化妆品制备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扬州扬大联环药业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6年科研总经费达13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瑞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3
现代农业
顾瑞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23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在益生菌、乳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发酵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已在乳品加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卫岗、维维、康源乳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汪志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72
现代农业
汪志君,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农产品加工贮藏学会理事,全国麦芽工业协会理事,江苏省肠衣商会副会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一等奖、二等奖及3等奖各1项。在发酵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特产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国产特色啤麦制麦工艺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传统发酵肉制品关键技术研究、肠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食品用速冻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成果得到应用。与南京雨润集团、江苏长寿集团、江苏联众肠衣公司、如皋坝新肠衣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人兽共患病防控创新——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焦新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67
现代农业
焦新安,扬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FAO/WHO鸡肉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控制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兽医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畜禽屠宰行业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3人,其中博导15人,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共12项。发表SCI论文62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人兽共患病与食品安全、预防兽医学、畜禽免疫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动物疫病防控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粮食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戴其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65
现代农业
团队带头人戴其根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获得江苏省与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4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9项,出版著作12本。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在作物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项成果相继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作物生产主推技术,已在农业部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在多地创造了高额丰产,在稻麦两熟制度条件下,创造了同一方土地(兴化基地)上连续3年亩产超900公斤的纪录,为推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发展,促进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与常州亚美柯机械有限公司、省农垦总公司、高邮双兔米业有限公司、泰州常发锋陵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2660多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研究--李云飞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云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59
电子信息
李云飞, 男,1958年4月生,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车联网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嵌入式仿生智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照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低碳照明研究中心副主任。1982年于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于浙江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20多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5年,主要从事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在物联网应用方向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相关专利30多项(第一发明人)。同时,将相关的成果应用于车联网、轨道交通、城市照明等领域,2012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创业导师”和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严建峰(1978),博士,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综合信息处借调工作,担任“全国学位信息年报系统”的技术负责人,该系统已在全国2000多所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大专院校使用。2009年期担任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黄俊(1984),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苏州大学机电学院自动化专业。 姜小峰(1973),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测控技术。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出版高校教材1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家善(1963),男,硕士,机电学院副教授,有20年嵌入式开发经验并成功完成多个产业化项目。 贾俊铖(198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国际权威的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微软亚洲研究院学者奖、香港电信奖、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等奖励。担任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审稿人,多个国际知名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项目1项、苏州市科技计划1项。

2015年07月14日

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鼎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57
新材料
杨鼎宜,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4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江苏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中国建材总院、深圳为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数百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结构工程与桥梁工程研究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大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53
其他
曹大富,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土木学会预应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结构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和水利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工程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和评价,结构物的改造和加固,桥梁结构的静动载试验和施工监控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工1人,博士3人。近5年,承担及参与科研项目共计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钢筋砼宽柱双梁框架结构体系应用于旧房托换改造中的设计理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钢筋砼宽柱双梁框架结构体系成果已在扬州老城区保护的部分建筑的改造和加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扬建集团、江苏邗建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