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2026个团队

2015年07月24日

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孙星明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星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52
电子信息
孙星明,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装备”优势学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 本团队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科研队伍,其中博导2名,教授5名,副教授6名。近年来,积极参与气象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水利行业专项、国家科技合作专项、国家信息安全专项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主持和承担了江苏省、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SCIE、EI收录论文180余篇。有9项成果已通过部省级鉴定,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六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在国家信息安全有关部门配装,为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的加密气象观测装备及系统已在国家气象部门试点应用。与无锡儒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流体机械(泵)节能技术——施卫东团队

省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施卫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44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施卫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3人,其中博导6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在石油化工泵、海水淡化泵、潜水泵、轴(斜)流泵水力模型、高效无堵塞泵、新型深井离心泵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轴(斜)流泵水力模型、化工流程泵、海水淡化泵等成果已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特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深集团、江苏亚太、江苏双达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 5年科研总经费达 5000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陈强团队

省产研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强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440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强,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科技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荣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2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药物修饰、纳米药物、核磁共振试剂、抗癌药物、药物合成新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6项成果已得到应用,与常州四药、东英药业、方圆药业、前药制药、亚邦药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2600多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智能信息处理——葛洪伟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葛洪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37
电子信息
葛洪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图像及视频的处理与分析、信息管理与数据挖掘、嵌入式智能系统等研究工作十多年,先后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Fuzzy Sets and Systems 等国际权威期刊、国际会议、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十多篇被SCI核心版、EI检索收录,其余均为CSCD核心期刊论文。另有三十多篇论文作为责任作者发表在国际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横向项目二十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排名第一);获得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排名第一);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该团队有教授一人,副教授6人.

2015年07月23日

酿酒科学与酶工程——徐岩团队

省产研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徐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2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徐岩,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工程”(第二层次)(2002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的发展计划(团队带头人,2005年)。 本团队创建于1995年,立足我校轻工优势,致力于以前沿生物技术助推优势传统酿造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发展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团队。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3项、“863”计划课题5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等国家级项目以及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科研奖励。

2015年07月23日

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陈坚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26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坚,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Porcess Biochemistry、J. Agr. Food Chem、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啤酒发酵工程技术、乳品生物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团队始由伦世仪院士于1985年创建,由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全体成员组成,包括5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和1名技术人员。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育部、江苏省、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项。多种有机酸(透明质酸、丙酮酸、维生素等)与酶(PVA-降解酶、角质酶、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转胺酶等)发酵生产技术已经转让给国内30余家企业和国外11家企业,并与其中大多数企业建立了持续的技术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3日

气象地理信息技术——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薛丰昌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7424
电子信息
王国杰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文学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地球科学系气象学博士,研究方向:水文气象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耿焕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博士、大气科学技术博士后,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多目标优化; 薛丰昌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大气科学技术博士后,研究方向:气象GIS,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X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 科研成果已在江西、安徽、河南、上海等省份得到应用。 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田中群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田中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9
电子信息 其他
团队总负责人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法拉第奖获得者。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 团队管理及技术负责人康怀志博士,主要负责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及成果转化工作。负责管理田中群院士牵头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 (四年总经费8725万元),作为负责人承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产学研项目等。申请专利十余项,授权6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拉曼光谱仪”以及福建省地方标准“便携式拉曼光谱检测仪技术要求”。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人。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SERS(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试剂、基于等离基元增强拉曼光谱原理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产品已销售给内几家大型跨国公司。与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福州高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总经费900万)。团队依托表面固体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牵头组建了由厦门市支持的厦门市分析仪器与产业化中心/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2015年07月23日

无人机无人车研发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其他
无人机无人车科研团队代表人:王伟教授,日本千叶大学博士毕业,现任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第20届「伏见康治研究奖奖励奖」获得者,“南京321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基金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4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无人机和无人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自主研制的多旋翼无人机已经成功运用于成果于电力巡检、桥梁检测、农业植保、航拍摄影、灾情勘探等多个领域。与国内多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五百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有机合成及复合材料技术——郑南峰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南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7
新材料
郑南峰,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其中博导、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专利授权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有机合成及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插层化合物的应用成果已在含磷废水、重金属废水、地下水污染修复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福建、江苏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3日

转化医学—曾骥孟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骥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5
生物技术与医药
曾骥孟,厦门市第三批“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5余项。曾骥孟教授团队即厦门大学药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是一支将基础与临床科研紧密合作,围绕临床防病治病的专题进行研究工作科研队伍。针对肿瘤、精神性疾病及无精少精症,利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围绕转化医学研究核心内容,与各大医院、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多种高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包括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建腺癌分子标志物筛查及分子机理研究平台;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神经性疾病及无精少精症分子标志筛查与分子机理研究平台;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建标准的生物样本库;与佰香汇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精油鉴定体系和精油辅助精神疾病治疗机理研究平台;与上海逍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优化、再生治疗应用;与芮宝生物医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研究脊髓肌肉萎缩症带基因检测试剂盒开发。

2015年07月23日

油品加氢处理——方维平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维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方维平,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为中石化抚顺石化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工业催化剂研究和开发,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业经验。在国内外申报专利一百多件,已授权94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3项,全国劳动模范和百千万人才工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工业高校产学合作项目重大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获授权专利20件。课题组开发的XH甲硫醇催化剂在重庆紫光投用,为国内首创、唯一工业化产品。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大唐国际、重庆紫光、上海新佑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