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科技发展

  • 我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红月)记者近日获悉,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主持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日前,张林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病毒学》上发表了题为《粘膜免疫复制型载体艾滋病疫苗可有效控制猴艾滋病毒致病》的研究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联合使用复制性痘苗病毒载体和粘膜途径初次免疫的创新型艾滋病疫苗战略,为疫苗进一步优化和人体试验打下了基础。 虽然粘膜作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器官,但还没有进...
    发布日期:2016-10-24
  • “变色龙发光体”可精密测温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稀土元素在紫外线照射下会随温度变化而变色。利用这一现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变色龙发光体”,可精密测量温度。 日本北海道大学10日宣布,其研究小组注意到,稀土元素之一的铽被紫外线照射后会发出绿光,而同为稀土元素的铕被紫外线照射后会发出红光。将两种元素合成高分子后,向其照射紫外线时,在低温时会发出绿光,但随着温度上升,会发出黄光和橙色光,遇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时,则会发出红光。...
    发布日期:2016-10-24
  • 德国科学家用智能合金材料制成人工肌肉

    德国萨尔大学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合金材料,其主要成分为镍和钛,但与一般常见的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镍-钛合金材料不同,这种智能合金材料制成的细丝在通过电流时出现明显的收缩现象,长度明显缩短,切断电流后又可恢复原先的长度。其原理是利用合金材料在通电时内部出现相变现象,即合金内部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引起材料的外型出现变化。 用这种合金制成的“线束”通过精确的操控可完成非常复杂完美的动作。...
    发布日期:2016-10-24
  • 我科学家找到人类产生抗体的“发动机”

    中国科技网讯 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诱发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免疫新功能——直接控制免疫细胞T细胞在体内迁移运动,为理解免疫器官产生抗体提供了新线索,从而给保护性疫苗的研制指出了新方向。相关论文刊登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人类抵抗长期感染类疾病的过程,其实是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祁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抵抗病原,有两类免疫细胞特别重要:...
    发布日期:2016-10-24
  • 生物材料的3-D打印技术

    4月4日,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Hagan Bayley教授及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的新型材料具备活体生物组织的各种机能,这种新材料由成千上万个水滴形脂膜连接而成,可以实现生物细胞的很多机能,甚至可以模拟人体组织。 目前,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实现约为35,000液滴组成的生物组织,每个液滴直径约50微米,大小是活体细胞5倍左右。通过改变液滴连接的形状,液滴之间的渗透压...
    发布日期:2016-10-24
  • 北斗应用逐步成熟 开始服务百姓生活

    目前,北斗系统提供的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等服务,在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测绘、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成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随着大众车载、智能手机等应用逐步面市,北斗导航正在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是记者从今天开幕的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获悉的。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大会特邀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北斗的应用。他说,北斗以应用示范为先导,以应用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
    发布日期:2016-10-24
  • 美绘制土星最大卫星首份地形图

    美国航天局15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已利用“卡西尼”号探测器获得的数据,绘制了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的首份地形图。 土卫六是太阳系中已知唯一有着厚厚大气层的卫星,其天空有云层,表面有山脉与河流,天文学家称之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星体。但土卫六表面的液体不是水,而是甲烷。 土卫六地形图绘制项目小组负责人拉尔夫·洛伦茨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土卫六上有相当多令人感兴趣的东西,如流淌的液体和移动...
    发布日期:2016-10-24
  • 天津率先实现碳纳米管触控屏产业化

    记者日前在天津开发区了解到,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成功的实现了全球首个碳纳米管触控屏的产业化,目前已生产碳纳米管触控屏700万片,月产规模达到150万片,成功的为华为、酷派、中兴等手机配套。 上世纪九十年代碳纳米管的发现,让世界掀起了一股碳纳米管研究热。由于技术和工艺的复杂性这一技术至今绝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范守善告诉记者,碳纳米管技术是目前世界最前端技...
    发布日期:201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