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0 消息来源:江苏省中小企业网
沙晓林,强生集团董事长,知名企业家,薄膜电池行业专家。目前旗下拥有8家海内外公司,涉足安全防护、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事业板块,安全手套生产和出口规模稳居全球首位,2008年3月创立强生光电,在国内率先提出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目标,是目前中国极少数可以批量化生产并获得盈利的非晶硅薄膜组件制造企业家。 沙晓林身上还有一道光环。1989年他从德国博览会带回两只浸胶手套,如东手套产业由此从“零”起步,他也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发展手套产业的企业家。尽管十几年间,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受了市场一轮轮洗礼,强生手套却一直是行业的领跑者,目前,强生TAEKI特殊纱线手套打入国际市场高端领域,成为全球十大手套品牌之一。业界称他是“手套教父”。 从低端手套行业跨入高端光电行业,强生靠什么在短短四年间晋身“光伏新贵”?又凭借什么在手套这个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走出“高端”路线?并能“独领风骚”十几年? 靠“低成本”竞争 在高端光伏产业赢取一席之地 2012年1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湖南株洲召开全国玻璃工业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强生集团董事长沙晓林应邀出席,结合光伏市场目前的行情,介绍了强生集团在2011年的市场销售情况,以及光伏产业目前的困境和未来前景。总理称赞他是“太阳能专家”。 2011年,需求锐减、产能严重过剩使光伏产业遭遇“严冬”,大批光伏企业亏损或停产,一些大型光伏企业的市值甚至跌掉70%,涉足其中仅四年时间的强生集团,却在寒冬来临时迎来罕见的“春天”:实现税后利润2581万元,成为全国30多家薄膜电池厂仅有2-3家盈利企业之一。 强生集团盈利的根本原因是成本控制,该集团一直定位成本是核心,不论多么好的技术,多么好的设备,做出来的一度电成本很高,就没有市场。国内三十几家薄膜电池厂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生产线,从国外引进一条60兆瓦生产线都要一亿多美金,而强生第一条线没有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是引进的,第二三条线的核心设备靠引进,大部分靠自己的研发、整合。从美国引进的一条线25兆瓦,整合了以后35兆瓦,今年全部进行改造一条线40兆瓦,后面一条线要做60兆瓦,这条生产线整合的成本大约在1亿元人民币,而引进的生产线,少了十个亿是搞不定的。自己开发只要20万美金,一样的,设备一点不比他差。光电生产线最大的特点是折旧高,一条生产线的折旧费每年是10%,自己整合的生产线,一年的折旧费只有1000万,而进口生产线的折旧费就有一个亿。因此,光电不能够发展起来的核心问题就是成本高。对技术创新要有合理的理解,不能仅仅说把转换效率提高一点就是创新,把电池成本做低,能够把它做到跟火电同价也是一种创新,而且这种创新的意义要比前一种大得多。 走“微笑曲线”两端 把传统手套产业做得跟IT一样赚钱 2011年又是强生手套利润增幅持续提升的年份,销售增幅不足10%,利润增幅超过了50%,平均利润率接近13%,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在当下各种成本上涨,市场销售萎靡的环境下,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率只是维持在2-3%,稍不留神就会亏本。沙晓林介绍:强生手套走的是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创新研发和市场品牌建设,而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简单的加工制造、贴牌生产,这样的产品档次低,科技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很小,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处。 强生主打的产品是特种纱线手套,这种手套的原料是TAEKI纱线,这种纱线是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它跟世界上著名的杜邦芳纶纱线和荷兰迪斯曼的迪乃玛纱线相比,综合效能不比它们差,芳纶纱线能耐500-600度的高温,但耐切割性不好,迪乃玛纱线耐切割性能达到五级,但耐热性不好,而TAEKI纱线耐热性跟芳纶纱线相当,切割性也达到五级,而成本仅为它们50%,成为强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强生的品牌策略是着力打造国际品牌,将销售向高端客户转移,目前,全球著名的手套大客户订单已占公司出口额的60%,强生TAEKI品牌被欧美进口商列为全球十大手套品牌之一。这种手套的利润率在30%-40%,销售价是2-3美元,是普通手套的20倍。有客户说,沙总,你把传统产业做得跟IT一样赚钱。 通过产品技术研发,强生走出了另外一条路线,避开了与小工厂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的恶性竞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要使传统产品持续发展,不仅不能再走过去简单制造的老路,更不能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而要立足于创新和市场“微笑曲线”的两端,把工作定位在“创立品牌”上,在培育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在高端产品盈利上出成效。转型升级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要“常转常新”,每个经营者都要学会“善变”,都要有时代感,因为产品是跟时代紧密相连的,只有引领时代的产品,才能获得丰厚利润,比如,环保型安全手套,食品级安全手套,三类标准化工类防护手套等都有很大的市场。强生的一个优势就是转型升级比他们提前了一个周期。“提前一步走”真正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者灵活多变的市场思维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很多企业主只有走到了危机的边缘,才会想到“去转”、“求变”,其实也已经晚了,当他们转型成功,其实又回到同一起跑线,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习惯性地走在浪尖的市场“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