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海安:人才支撑科技创新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2016-10-24 消息来源:海安县科技局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近年来,海安县坚持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快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加快科学发展,促进该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形成了不少转型升级的典型。   典型一 鹏飞集团:超前谋划 科技驱动 华丽转身   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水泥机械龙头企业、中国水泥成套设备生产出口基地、江苏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承接回转窑水泥机械、冶金、化工、环保设备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工程项目成套服务。公司占地35万平米,总资产8.2亿元,工程技术人员450名。被认定为“国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国建材机械制造20强”“中国水泥机械龙头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 江苏省名牌产品”。主导产品:回转窑、管磨机、工业窑炉、立式磨、辊压机、烘干机、冷却机、破碎机、收尘器及各类输送、散装、电气控制设备,满足8000t/d以及新型干法水泥厂工程项目成套建设要求。江苏鹏飞集团是水泥成套设备生产出口基地大窑(炉)/(粉)磨生产基地,具有回转窑水泥机械、冶金、化工、环保设备 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工程项目成套服务。规模总量位同行业第二位、江苏省第一位,产品出口德国、俄罗斯、巴西、埃及、伊朗、孟加拉、巴基斯坦、土耳其、缅甸、越南、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南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企业的不断改革创新。2007年前,鹏飞集团水泥锻压项目主导产品为2500吨小型水泥窑,虽然在当时该产品仍有较好的市场,但鹏飞集团通过分析国家政策走向及国内外市场趋势,认为水泥锻压项目必须要走大型化发展之路,否则必然会被市场淘汰。面对超前谋划得来的危机感,鹏飞集团机智巧妙的应对,通过20几年与盐城工学院合作委培技术人员得来的经验,公司上下一致认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是解决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   2007年,鹏飞集团与东南大学、盐城工学院联合研发“大型水泥煅烧关键技能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这个项目由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张辉和盐城工学院教授倪文龙二人领导的团队合作完成。参与项目开发的东南大学教授张辉,从事热能动力工程,传热和燃烧等方向研究,主持“973”项目,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项目主要研制生产大型水泥煅烧关键节能技术装备,该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鹏飞集团建材机械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国内水泥行业的质量和档次,填补大型水泥煅烧节能技术装备领域的空白。由盐城工学院机械学院张小松院长介绍的倪文龙教授和鹏飞集团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常年担当鹏飞集团的技术顾问。该项目于2008年被列为省科技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省财政厅支持800万。鹏飞集团在该项目中总投资近2亿,项目实施期内,实施期内实现产品销售47台套,实现销售74686.87万元,新增利润6721.82万元,新增税收4406.52万元,出口创汇1921.07万美元。本项目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主要包括申请国家专利17件,其中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企业生产不断规模化、大型化,年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1 0个亿提高到在的25个亿。从此,鹏飞集团步入了设备大型化的时代,实现了由小变大的华丽升级。   此外,鹏飞集团建有省级“大型水泥煅烧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拥有国家专利50项,多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与省高新技术产品等。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合肥院、天津院、盐城工学院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建有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体系和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研发团队。鹏飞科技产业园300亩北扩工程有序推进,目前正积极筹建江苏鹏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启示:正是因为超前谋划,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转化高校成果,引进人才促进设备大型化生产,才避免了企业被国家的政策和行业的发展所淘汰。   典型二:中江机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江机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是由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组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位于江苏海安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10年,注册资本1400万人民币,占地面积30亩,办公场所,生产厂房建筑面积11000?。公司一直致力于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专业研发生产各类高速精密冲床、换热器加工成套设备、精密数控水切割机床等。近两年,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专利11件,其中发明2件,授权5件,在企业就职的人员60%到70%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公司主要开展超精密度数控水切割机、高速冲床以及两器制造设备的生产研发工作,目前世界上仅有5家企业从事该项工作,国内两家。   超精密度数控水切割机、高速冲床以及两器制造设备的生产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保证不同客户群的需求。中江公司通过利用从事该行业多年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加强国际地区间的合作,自去年投产以来,引进台湾专家洪西南。其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从事两器设备的研究长达30多年,是我国第一批从事空调两器胀管、自动焊接的研发工作者。由于台湾市场的狭小,洪西南主动选择了来大陆发展。来到中江后,洪西南主持设计了五个新产品,全国最大的立式胀管机就出自洪西南之手。2011年 ,中江公司与美国SEMYX USA签订了“国际合作协议”,公司花30万美金购买美国SEMYX USA公司的先进技术,并引进两位来自叙利亚的外国工程师Ahmad Shbat和Hosam Nageeb做技术支持。通过与美方公司的技术合作,国外工程师带来了美国的技术,同时也在中江公司参与研发新技术。面对美国的技术制造出来的设备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两位工程师带领中江的研发人员进行二次研发。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中江公司制造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五轴水刀。   2012年,中江机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与美国semyx llc usa公司合作研发的“超精密数控水切割机的联合研发”项目,被列为江苏省国际合作项目,同时被采纳进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库。   启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借助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念好本地的经,又何乐而不为呢?   典型三:江海集团:强强联合 创新团队助力江海攀新高   江苏江海机床集团原名南通江海机床有限公司,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国家机械工业生产剪、折、卷机床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位于苏中平原东部的千年古镇——海安县李堡镇。李堡镇东临黄海,西接沿海高速,221、226省道穿镇而过,设计建设中的海洋铁路、海启高速贯穿境内,距新长铁路二级编组站15公里、洋口港20公里,南通新东机场60公里,苏通大桥7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目前集团公司占地面积2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注册资本2亿元,实收资本1.5亿元,拥有各类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近200台套,现有职工600余人。近年来,企业先后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中国机械工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2011年江海图形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江海集团通过引进现在轧制技术与装备学科首席带头人黄庆学教授,促成太原科技大学已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大型滚切剪机技术”参股江海机床集团。双方投资2.2亿元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江海集团整体科研实力由此获得质的飞跃。不仅仅成本节约了接近三分之一,而且生产出了全世界仅有三家企业可以生产,国内仅有江海集团可以制造的拥有“世界第一剪”之称的全液压定尺双边滚切剪系列设备。这一系列设备不仅技术水平世界领先,而且对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江海集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信息传导为载体、政策扶持为支撑,转化服务为保证,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推进技术资本化,营造“产学研政销”五位一体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加速太原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在海安地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太原科技大学共建产业研究院,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江海集团已成功从太原科技大学引进了马立峰、王效岗等博士组成的创新团队。马立峰是太原科技大学的副教授,2010年江苏省“双创计划”的引进人才,先后负责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教育部和省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两项。在与江海集团的合作中,马立峰教授设计完成了世界首台液压双边滚切剪。马立峰的团队由王效岗、李玉贵、周存龙、楚志兵博士等72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6人,分别从事技术开发、工艺设计、设备研发和调试等工作。团队中的人各有专长,其中王效岗副教授精通于矫直机研究,楚志兵擅长于圆盘剪的研究开发。太原科技大学的技术创新团队,定期来到江海集团从事技术指导,质量抽检,介入销售等工作。江海集团与太原科技大学的合作将技术、生产、销售融合到一起,形成可产学研销一体。   江海集团与太原科技大学强强联合最突出的成果——以马立峰等博士结合的创新团队参与研发的“高性能智能化大型液压滚切剪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了国外机械式切剪技术,为世界首创。彻底打破了制约我国冶金、船舶等行业发展的瓶劲,对我国实现大型成套装备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强强联合,人才的抱团发展,往往会起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典型四:天成生化:科技创新推动产品不断升级,抢占市场份额   江苏天成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注册资金2528万元,总资产16144.69万元,占地200亩。现有职工110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56人,母公司设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50人的研发团队,为公司研发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银行资信AAA级。公司目前是国内技术最先进单机生产能力最大的双乙烯酮生产厂家。   2008年,为解决双乙甲酯在精馏过程中分解比例高这一技术难题,打破美国的伊士曼等大型跨国公司对乙酰乙酸甲酯生产供应的垄断,降低生产开发成本,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市场份额,天成生化制品有限公司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新型工艺生产乙酰乙酸甲酯的研发与生产化”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兽药、农药等领域。乙酰乙酸甲酯的研发打破了美日跨国大公司的垄断,满足了国内药品生产的需求,降低了药品价格,改善了民生。项目实施后,双乙酰乙酸甲酯的年产能达到了35000吨,占据了50%的国内市场份额,生产成本降低了8%到10%,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中的先进水平,产品价格却仅仅是进口产品的60%左右,不仅完全替代了进口,满足国内需求,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公司在原来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的基础上,准备和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加强对乙酰乙酸甲酯的研发,促进产品的升级,提升产品的档次,在牢牢掌握国内市场后,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启示: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产品是市场的核心。做好产品,靠的就是科技和人才的支撑。

279 次浏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