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4 消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1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松山湖高新区正式设立。2010年9月,松山湖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从设立之初的嗷嗷待哺,到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与建设,松山湖羽翼渐丰,正当奋力向上,力争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回顾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六点意见。 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加快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新型体制机制。对开创广东科技工作新局面,提出了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紧密融合、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合作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等六点要求。 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指出,东莞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做好转变招商观念、完善政策体系、实施重大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夯实人才支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浓厚创新氛围十项工作。 松山湖高新区以建设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转型升级引领区”为目标,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将松山湖的建设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最近,《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把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通过20项具体措施,在项目资金、园区立法、管理权限、用地指标等多个方面,举全市之力为松山湖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再加砝码。 同时,松山湖高新区在比照国内众多一流国家级高新区之后,从实际出发,又制定了被称为“松湖十八条”的《松山湖高新区关于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实施意见》,以自主创新、科技企业、金融发展、高层次人才为发力点,全面推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的相互融合,营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新时期 新理念 新作为 松山湖高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就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关注与垂青,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松山湖按照建设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科技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经过十多年的高标准规划建设与不懈努力,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团队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松山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87件和563件,比增23%和4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89件和60件;目前已引进12个省创新科研团队和5个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汪洋书记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虽然主要原因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但也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的实际反映,是科技体制机制长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新时期,松山湖以新的理念,将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围绕东莞市“三重”发展战略,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导向,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并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东莞传统产业。 新时期,松山湖以新的作为,积极探索企业、科技平台、政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创新模式,加快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发展机制,大力集聚科研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 全力提升园区科技发展水平 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产业都进行了一次大洗牌,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仅靠消耗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产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当前,东莞乃至广东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松山湖作为东莞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可谓任重道远。 科技兴则城市兴,东莞市正在全面推进“三重建设”,期望通过引进和打造东莞的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来改变东莞“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尴尬,以“三重”的建设为核心,全面带动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自主创新。 作为东莞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大招商项目的平台,东莞对于松山湖发展寄予厚望,而松山湖的发展建设将直接关系到东莞科学发展、产业转型的成败与否。 在东莞全市上下吹响创新型经济号角,“三重”建设加速推进之时,松山湖瞄准重大项目主动出击,松山湖十大项目同时动工,“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在松山湖奠基,市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华南理工大学首家协同创新研究院花落松山湖,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项目联胜项目即将正式投产……今年第一季度,松山湖已经签约或即将签约的项目有45项,合同总投资金额近200亿元,其中包括了一个超百亿元的大项目。 就在松山湖为东莞转型升级连连发力之时,《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把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实施,为松山湖未来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活力。 20项举措“四两拨千斤” 脚踏实地,放眼未来。此次市政府颁发的《意见》,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通过20项具体措施,从项目资金、园区立法、管理权限、用地指标等多个方面,大力支持松山湖高新区“立足东莞、面向全球”的视野和定位,并全力支持松山湖实现“东莞市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突破口”的目标。 通过《意见》可以看出,东莞全市力促松山湖发展的决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市政府的决心和要求 和其他国家高新区获批后市政府发布指导意见不同,东莞市在松山湖尚未申请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之前发布若干意见,显示了东莞市举全市之力,真正打造出一个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壮志和决心。市政府对松山湖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提出了清晰的定位和长远的目标,尤其是突出了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序列里面的具体要求,显示了全市对松山湖的高要求。 2、国际化视野和清晰的主线 《意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划松山湖的发展,强调对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把松山湖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扩大了高新区发展的视野。《意见》充分结合了当前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松山湖的实际特点,强调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强化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创新氛围的营造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意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外开放合作、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意见,重点明确,指明了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工作重点。 3、有突破性的支持力度 和其他省市相比,《意见》支持力度大,尤其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土地供给、项目审批等方面做出了突破。如“支持在松山湖高新区率先推行‘人才特区’战略”、“优先扶持全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在松山湖高新区实施,积极帮助松山湖高新区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各项扶持资金,并加大资金配套力度”、“用地指标可根据‘三重’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向松山湖高新区适当倾斜。加快对松山湖高新区建设用地的审批办理,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 4、力求创新和注重实际 《意见》支持松山湖依法进行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的政策。同时紧密结合松山湖和东莞的实际情况,强调和周边镇街的互动,注重对城市配套环境的完善等。
2001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松山湖高新区正式设立。2010年9月,松山湖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从设立之初的嗷嗷待哺,到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与建设,松山湖羽翼渐丰,正当奋力向上,力争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回顾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六点意见。 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加快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新型体制机制。对开创广东科技工作新局面,提出了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紧密融合、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合作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等六点要求。 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指出,东莞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做好转变招商观念、完善政策体系、实施重大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夯实人才支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浓厚创新氛围十项工作。 松山湖高新区以建设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转型升级引领区”为目标,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将松山湖的建设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最近,《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把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通过20项具体措施,在项目资金、园区立法、管理权限、用地指标等多个方面,举全市之力为松山湖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再加砝码。 同时,松山湖高新区在比照国内众多一流国家级高新区之后,从实际出发,又制定了被称为“松湖十八条”的《松山湖高新区关于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实施意见》,以自主创新、科技企业、金融发展、高层次人才为发力点,全面推进科技、金融与产业的相互融合,营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新时期 新理念 新作为 松山湖高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就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关注与垂青,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松山湖按照建设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科技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经过十多年的高标准规划建设与不懈努力,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团队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松山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87件和563件,比增23%和4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89件和60件;目前已引进12个省创新科研团队和5个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汪洋书记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虽然主要原因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但也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的实际反映,是科技体制机制长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新时期,松山湖以新的理念,将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围绕东莞市“三重”发展战略,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导向,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并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东莞传统产业。 新时期,松山湖以新的作为,积极探索企业、科技平台、政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创新模式,加快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发展机制,大力集聚科研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 全力提升园区科技发展水平 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产业都进行了一次大洗牌,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仅靠消耗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产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当前,东莞乃至广东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松山湖作为东莞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可谓任重道远。 科技兴则城市兴,东莞市正在全面推进“三重建设”,期望通过引进和打造东莞的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来改变东莞“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尴尬,以“三重”的建设为核心,全面带动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自主创新。 作为东莞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大招商项目的平台,东莞对于松山湖发展寄予厚望,而松山湖的发展建设将直接关系到东莞科学发展、产业转型的成败与否。 在东莞全市上下吹响创新型经济号角,“三重”建设加速推进之时,松山湖瞄准重大项目主动出击,松山湖十大项目同时动工,“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在松山湖奠基,市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华南理工大学首家协同创新研究院花落松山湖,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项目联胜项目即将正式投产……今年第一季度,松山湖已经签约或即将签约的项目有45项,合同总投资金额近200亿元,其中包括了一个超百亿元的大项目。 就在松山湖为东莞转型升级连连发力之时,《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把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实施,为松山湖未来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活力。 20项举措“四两拨千斤” 脚踏实地,放眼未来。此次市政府颁发的《意见》,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通过20项具体措施,从项目资金、园区立法、管理权限、用地指标等多个方面,大力支持松山湖高新区“立足东莞、面向全球”的视野和定位,并全力支持松山湖实现“东莞市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突破口”的目标。 通过《意见》可以看出,东莞全市力促松山湖发展的决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市政府的决心和要求 和其他国家高新区获批后市政府发布指导意见不同,东莞市在松山湖尚未申请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之前发布若干意见,显示了东莞市举全市之力,真正打造出一个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壮志和决心。市政府对松山湖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提出了清晰的定位和长远的目标,尤其是突出了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序列里面的具体要求,显示了全市对松山湖的高要求。 2、国际化视野和清晰的主线 《意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划松山湖的发展,强调对国际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把松山湖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扩大了高新区发展的视野。《意见》充分结合了当前国家经济转型的要求、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松山湖的实际特点,强调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强化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创新氛围的营造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意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外开放合作、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意见,重点明确,指明了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工作重点。 3、有突破性的支持力度 和其他省市相比,《意见》支持力度大,尤其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土地供给、项目审批等方面做出了突破。如“支持在松山湖高新区率先推行‘人才特区’战略”、“优先扶持全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在松山湖高新区实施,积极帮助松山湖高新区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各项扶持资金,并加大资金配套力度”、“用地指标可根据‘三重’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向松山湖高新区适当倾斜。加快对松山湖高新区建设用地的审批办理,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 4、力求创新和注重实际 《意见》支持松山湖依法进行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的政策。同时紧密结合松山湖和东莞的实际情况,强调和周边镇街的互动,注重对城市配套环境的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