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4 消息来源:科技日报
8月22日,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的“盐都”四川自贡。目前国内规格最大的高速横梁移动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正在四川长征机床集团车间内轻盈飞快地摆动着机械臂。 “别看它工作宽度达到4000毫米,加工精度却是0.01毫米。正是它使我国重装制造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一旁的公司机床设计院院长胥云,丝毫不掩饰得意之情。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家因2000多公里内迁得名的企业,通过在国内机床行业率先“引进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核电、风电等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大型异形零件加工能力——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高速高精加工设备的空白,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8000多万元增至2011年的5.5亿元。 这是近年来四川省走出科技创新“盆地”,融入全球创新大潮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先后实施31项国家级、182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现从一般性人员交流向合作研究开发、从单向技术购买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为解决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整合全球科技资源 生产风力发电设备“心脏”和“大脑”的成都高新区阜特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遍布全国30多个风电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该产品的诞生,源于该企业与一家全球知名的奥地利风电控制器制造公司的合作,以及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系列产品的创新,打破国外风电巨头在该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垄断,为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阜特科技公司技术总监说。 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实现技术最大效率综合利用;在通过合作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近年来四川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特色。 “多年以来的国际合作,不仅缩短了我们与国外技术工艺的差距,更提升了我们自身的研发水平及科研管理能力。”长征机床集团总经理郑哲勇告诉记者,以高速横梁移动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为例,通过与意大利两家企业合作研发,不仅为公司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还加快了企业自身技术进步。 “仅通过该机床的合作研制,我们就掌握了高速五坐标调试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在智能化冷却控制等领域实现独立创新。”2009年,以这些技术为依托,该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五速龙门加工中心”攻关课题,迈向国内一流机床加工制造企业行列。 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重大关键领域的“零”突破,达到“从无到有”;通过消化吸收,打破同类产品对我国的垄断,做到“人有我精”;积累经验、人才再创新,促进整个行业研发技术水平提升,达到“人无我有”,参与全球竞争——这正是当前四川围绕重大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路线图”。 “如今的国际科技合作,早已不是看外国人‘脸色’的年代,我们也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地震灾区四川什邡市,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所长李明章,正在猕猴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内,为一株株独特的红心猕猴桃修枝剪叶。 2008年,通过与新西兰农业研究机构合作,这里培育出了全球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肉猕猴桃新品种“红阳”系列猕猴桃,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李明章在新品种诞生初期即着手品种权的保护。目前该品种已在欧盟、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品种权,使我国牢牢掌握红肉猕猴桃育种的国际领先地位。 “现在任何国家只要未经允许种植了这种独有品种,我们就会诉诸法律。”而目前该系列猕猴桃年产值已达20亿元。 “引进来、走出去,以我为主、互利双赢,提升创新能力、转化合作成果。”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罗治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四川国际科技合作将围绕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和转化合作成果等实现新突破。特别在国际合作项目应用中,将组织一批国际合作成功转化专项,加快推动国内外先进技术到四川“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