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联在线·新闻速递

报道最新产学研动态、政策、成效

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发布日期:2016-10-24 消息来源:科技日报

20年前,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20年来,可持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20年后,如何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把握世纪发展机遇,再次成为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0周年之际,同济大学举办“‘下一个十年’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展、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治理、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报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相关专家的观点,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稿件请寄:zhangj790@163.com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它关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共同面临的挑战。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三大问题

2012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在里约热内卢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大会主题为“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意愿和决心。然而,中国目前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三大问题:

1.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我国淡水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高达300多个,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石油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中国每年沙漠化的土地3436平方公里;高峰时段缺电量达到3000万千瓦等等。这些数据无一不表明中国正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

2.中国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以制造和出口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3.中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54528元、35388元、25951元,地域差距显著。2011年,中国基尼系数突破0.55,表明中国居民贫富差距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状态。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针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低消耗的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占中国能源消费的70%,产量中80%被直接燃烧利用,平均利用效率仅29%,为此国家一方面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煤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我国高度重视风能的开发与利用,在2011年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1409台,装机容量17630.9兆瓦;累计安装风电机组45894台,装机容量62364.2兆瓦,年增39.4%。“十一五”期间,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约70%的品种得到了综合开发,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40%,回收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9亿吨。因此,只有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才能更高效、合理、科学地使用和开发资源,从而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第二,科技创新有助于完善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科技创新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使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的发明,都从根本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结构的转型。

目前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11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3.1%。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近年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外,中国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3.1%上升到2006年最高时的63%,造成了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内部需求不足,产品附加值很低。

中国经济要转型,必须摈弃过多依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例如, 2003年中国把“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与“快速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并列为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进程的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铁路客站设计施工技术、高速铁路施工技术、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以及铁路信息化水平等全方位开展创新工作,很快的实现铁路建设的跨越式的发展,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实现了高铁技术的出口,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第三,科技创新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和谐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面临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由于自“七五”以来,国家为服务东部发展,长期采取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政策。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发展方式致使当地一些短缺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受到很大破坏。为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创新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持久动力,是引领西部强省建设的主导力量。

西部地区立足西部的区情和发展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等,通过技术创新,科学、合理、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并已初具成效,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较2010的2.85倍下降了5.3%,较2005年的3.75倍下降39%。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坚持并继续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大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加大科技创新,支撑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

175 次浏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