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0-21 消息来源: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局
201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江宁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战之年。江宁区科技局围绕“12345”工作思路科学谋划2013年科技工作。即:围绕“一条主线”、强化“两个结合”、提升“三种能力”、把握“四个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围绕“一条主线” 即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高擎“三争一创”火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全区科技创业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支撑。 (二)强化“两个结合”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型新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强化科技成果与惠及民生相结合。把科技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一批民生科技项目,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提升“三种能力” 一是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找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对接点,突出在创新载体建设、高新产业发展、知识产权创造、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家培育、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提高服务能力,把科技创业创新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份额,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二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平台、人才、政策”向企业倾斜,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力度,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创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提升载体综合运营能力。持续推动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力度,突出项目引进、人才引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四项核心工作,推进以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为重点的特区建设,实施孵化器“跃升”和“孵鹰”两大计划,通过集聚科技创业企业和人才、科技成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深入推动以“三区一园”为核心的“三创”载体建设,实现开工面积20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新增孵化器面积25万平方米,引进入驻孵化科技型企业200家以上。加大国家级科创中心的孵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一批载体申报国家、省市级孵化器,提升服务水平、专业化程度和科技企业初创成功率、成长速度。 二是突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年内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端研发机构18家。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认真落实各项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在申报高新企业、科技项目、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三是突出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加大对专利扶持力度,全年专利申请力争达到100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4000件。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创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培育年申请专利超百件企业5家,建设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1家,支持重大专利技术实施、运用和产业化,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区”。 四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推进国家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建设,加速集聚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人才,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特色的高新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形成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 (五)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注重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把落实国家、省市鼓励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加大科技创业扶持力度,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4%,R&D支出占GDP比重达3.5%以上。深入推进“1+N”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注重主体培育,激发创新活动。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的思路,努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年内培育认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8家,民营科技企业100家,建立100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增长2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注重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攻关中心,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20项,开展产学研专场对接活动20场,推进上海交大、南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宁分中心挂牌运作。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年内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2家、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4家,促进知识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人才+项目”的方式,大力实施“南京321人才计划”,引进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培养创新创业所需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力度,扶持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承担的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创业项目,聚焦重点、选优培强,给予政策倾斜,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创业家10名。 五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大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促进计划项目,让市民更多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在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建设农业研发平台和生产基地,培育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1-2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5家,建设农村科技超市便利店2-3家,认定创新型社区5-6家,提升科技服务“三农”水平。